考古分支古代建筑,建筑考古是什么

gkctvgttk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考古分支古代建筑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考古分支古代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二里头文化最早的考古活动及政治建筑?
  2. 河姆渡遗址建筑形式?
  3. 考古和建筑专业的学生想修习摄影(方便本专业拍片用),应该如何选择机身和镜头?

二里头文化最早的考古活动及政治建筑?

遗址发掘最早宫室建为深入揭示“华夏第一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室营建制度,考古人员连续数年对遗址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5号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基本厘清其布局、构成和年代变迁等问题,近日获“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5号基址至少由4进院落组成,这是我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将‘多进院落’建筑模式的源头上溯到370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

考古分支古代建筑,建筑考古是什么-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庭院深深深几许”。由于中国土木建筑难以高耸,宫室建筑不得不向“纵深”发展。自二里头5号基址开始,此后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多进院落成为古代宫室建筑主流建筑模式。

发掘显示,5号基址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由至少4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有主殿和贵族墓葬。“这种***无围墙、多进院落、院内有贵族墓葬的建筑格局和内涵,构成了二里头文化早期宫室建筑、宫殿区布局的独特特征”。

5号基址的修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期(约公元前1680—前1610年)。对比此前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基址得知,约公元前1600年前后,二里头文化晚期宫室建筑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围墙、廊庑”的四合院式建筑成为二里头文化晚期主要特征,院内已无同时期的贵族墓葬。

考古分支古代建筑,建筑考古是什么-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里头遗址首次在宫殿区发现成组贵族墓葬,5号基址的发掘使这一特征再次得到确认,为解读殷商时期“妇好墓”等同类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正在兴建,预计明年10月建成开放

河姆渡遗址建筑形式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建筑遗迹是中国***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考古分支古代建筑,建筑考古是什么-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河姆渡文化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覆盖草顶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区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种建筑形式是为先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而创造出的。它不仅能通风防潮、而且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榫卯连接是河姆渡干栏式房屋的重要特征,它使房屋的整体更加稳固。此外,考古发现还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等工具进行建筑施工。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效率,也为河姆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古和建筑专业学生想修习摄影(方便本专业拍片用),应该如何选择机身和镜头?

你好,本人是建筑学硕士,旅意摄影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每日原创摄影教程与资讯分享。

两人当然选择同系统的会更好,比如同佳能或同索尼,可以选择不同机身,然后共用镜头。我推荐索尼无反系统,机身小巧,性能强悍。佳能的cmos传感器宽容度不高,不适合拍摄大光比的场景,比如在拍摄昏暗的室内时,室外阳光下的细节可能就会过爆一片死白,如果需要室外的细节这就需要多张包围曝光来合成了,很麻烦。尼康的cmos是索尼做的,宽容度也很好,不过机型我不是很了解不能够帮你介绍了。

对于建筑拍摄推荐a7r3,高像素高宽容度,还有pixelshift功能增强细节。预算充足的话,镜头推荐16-35GM,或者12-24G,也可以考虑老蛙的15mmfe镜头,或者是适马的14mmf2.8.

对于考古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是否会经常需要在暗光下拍摄呢?如果需要高感强的机器,我推荐a7m3,高感会比A7R3强一些,综合性能很好。a7s2的高感是目前最强的,不过像素比较低,不知道是否能够满足考古照片的需求。镜头推荐24-70GM或者腾龙的28-75,后者更便宜而且有很好的近摄能力。如果需要微距镜头,比如要拍摄古钱币等小物件,还推荐90mmf2.8或者50mmf2.8。

在休闲时一起拍片选择索尼搭配55mmf1.8,35mm2.8或者腾龙的28-75mm都会很轻便,人眼识别对焦也很方便,对焦测光一体,让你每张人像的效果都很好。

佳能党不要喷,宽容度高就是可以为所欲为(doge)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考古分支古代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考古分支古代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二里头 建筑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