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安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安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期安徽地区出现的“大刀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谢谢邀请:
1922年马联甲继张文生督理安徽军务后,强力征收“二五亩捐”、募集“八厘公债”、发行“救灾公债”和加征茶厘烟税,又于1924年初借口省库短出,限期清完从1912年到1923年11个年头的全省吊欠田赋。
地主们虽然不愿意,但见布告措词严厉,吊欠的田赋势非完纳不可,就趁此机会增加佃农的租额、押金的数目。佃农们迫于权势,为了苟延生命,只得借***和借暂稻(均是百分之百的利率)送交地主。穷苦的佃农们经过1913年、1914年和1921年3年的自然灾害,生活早已不如牛马,这时突如其来在颈脖上又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在很短的时期,各县牢狱里关押的“欠粮犯”竟占案犯的50%以上。佃农受害人数越多,愤怒的火焰燃烧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大刀会就在这苛捐杂税压得贫苦农民喘不过气的时候,在肥西、六安、寿县、霍邱接壤地区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先是,河南固始县的梅广恩(农民出身)平日吃素,自称得了异人传授,炼成身如钢铁,并拥有灵符神咒,可以护体,可以驱役鬼神,在当地早已建立了大刀会的组织。1923年秋季,梅广恩来到六安苏家埠,结识了当地居民夏云峰。夏又辗转介绍韩摆渡镇的朱达斋(先天道首领)、白秋店的卢品三与梅广恩结为好友。夏、朱等一面向梅学习武术,一面将学来的武术随即传授邻里,一般人称呼梅为“老师”,朱为“二先生”,夏为“三先生”,卢为“四先生”。1924年正月,朱达斋到六安马家集、陆家冲、桥头集,寿县保义集等地开设“道堂”;夏云峰则任六安先生店、枣树店、大椿树冈,肥西金桥、江夏店等地的大刀会创办人。六安城关和郊区大刀会的发展,由梅广恩、卢品三两人负责;谢应龙、鲍少安住在六安城里,暗为照应。
当时要加人大刀会当个会友,不仅要练习各种武艺,还要经过正式会友二人以上的介绍,并将姓氏、年龄、出生年月日时填表报送“堂主”审查,再经“老师”最后决定。然后由“老师”率领在“道堂”案前烧香点烛,壁上张挂神像,上悬红布,先烧黄表纸于地,称为“升表”;少顷再把请求入会的人填好的表连同黄表纸一起焚烧,称为“求名”,必须求下名来方准人会。有的求过两三次名,还不能获得“老师”批准。“老师”不是说其来意不诚,就说其身体不净。经过“求名”的仪式后,还要本人面对神像宣誓,誓词内容是“不反道,不吃荤”。最后还要在神像前叩头,称为“谢神”,向传道者叩头称为“谢师”。一部分老会友这时也向神前叩头,称为“贺喜”;新老会友互相作揖,称为“同山”。经过这一系列的繁文縟节,才能算是个正式会友。以后每晚或隔一晚就要到“道堂”练习武功。在未练习前半小时,传道者给符水一碗喝下,约一刻钟,传道者在安静的气氛中忽大喊“请大神附体”,随即喊孙大圣、黄三太、杨二郎、关老爷、温火元帅等名字,叫作“请神'过后便开始“覆场”(即实习),就是用厚有寸许的墙砖一块,频以手捶不息,一直练到砖能被手劈开,就算学成第一级武功。接着再习“排刀”,照例是先喝符水,后做几次深呼吸,接着做几次伸张两臂和踢腿的动作,然后传道人手执一柄明晃晃的刀,用刀背在练习武功的人背上连续砍几下,等到皮肤没有红肿的现象以后,传道人再用刀口往背上直砍下去,直到皮肤不至伤破为止,这算是学成第二级武功。第***武功是传道人先把利刀摆在案上,刀尖对外,遥指练功人的前胸,刀上压着沉重的大石,防止刀尖摆动,然后练功人露出胸膛,倒退几步,挺着肚皮向刀尖猛扑,刀尖却戳不破肚皮。这是最为精透的“覆场”,这种功夫并不是尽人皆学,须经传道者视会友的体格是否强健,指名字习。会友能完成第***的功夫,才算是达到了“超凡人圣”的境界,大家都称他为“铁孩子”。当时传说如此,当然有夸张附会之辞。
还有一种传说,大刀会老师的扇子能够扇落快枪的***,带上“黄布符”护住身体,***也打不进去,这当然更是无稽之谈。但是,很多淳朴的农民在以上一系列的迷信色彩***和鼓舞下,竟争先恐后地加人大刀会组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安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安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