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如何防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如何防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陵墓的防盗手段有哪些?
设“疑冢”是防盗墓的最普通手段,也就是刻意隐藏墓址,或者虚虚实实设一大堆墓。
古人也非常重视墓葬本身的防盗掘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用石材来砌筑墓室,使得墓室无比坚固,外人无法“入侵”。
为了防盗墓,古人还在墓葬的形制上动脑筋,设“陷阱”,诱使盗墓贼上当。最为典型的是“积沙墓”,这是因为沙子有流动性。在墓道和墓坑上方填埋沙子。一旦有盗墓贼盗挖墓道或墓坑,沙子就会自动将盗挖者掩埋起来,从而保护了墓葬安全。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在泰州、南通等地还流行一种“浇浆墓”。这种墓最早出现于元代,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经层层夯打筑成。墓里面有时还会放中药来保护尸体。浇浆墓形制特殊,与一般古墓葬相比,不易打开。有些保存好的浇浆墓,不仅随葬品全部安全存放在棺材里,墓主人尸骨也完好保存,不容易腐烂。
在一些盗墓***,甚至古籍文献中,都记载了古墓中有种种防止盗墓的机关,如“伏弩”、“***”、“伏火”、“迷道”。其实,这种所谓的“机关”在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因为箭是金属,时间长了就锈蚀,无法使用。
《史记》还有另一个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一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秦始皇“天人合一”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利用水银挥发剧毒的特性进行防盗。这个设计目前还无法得到证实,但秦始皇陵墓的封土的确可能有大量水银的存在。这种设计不仅秦始皇陵有,其他帝王陵墓内部也可能有“水银池”在。
在一些盗墓***中还提到,很多盗墓贼一打开古墓,便发生大火,被烧死、烧伤。这种所谓的“墓火”、“伏火”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的防盗设计。众所周知,墓里面埋藏有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经长时间埋藏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盗墓者提灯而入,沼气一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或者火灾。不过,墓内的沼气,的确具备了一定防盗功能。因此,考古专家在考古时,到了打开墓门的关键时刻,要让可燃气体泄尽,而且坚决杜绝现场有明火。
堵门防盗读后感?
堵门防盗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全面和后果,否则就会误事。寓言故事堵门防盗是不可取的。如果家里发生了失窃现象,你仅仅把门想办法堵起来,封起来是会使事态变得更糟糕,因为你防卫过当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用老眼光老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因为事情是不断在发展,不再在变化的。
机关重重的帝王墓,为何被盗?
机关重重的帝王墓,这本身就是一个***设,真实的帝王陵中,并没有***中这些臆想的装置,下面咱用一个真实的考古案例聊聊这事儿。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大明帝国的陵寝-明十三陵,有一座皇帝陵是官方主动发掘的,那便是万历皇帝的明定陵,万历皇帝大家应该都知道,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有个特殊的喜好就是不上朝,常年在后宫中当超级大宅男,可能是命好,他足足执掌了大明朝四十多年,所以他的陵寝修建的非常规整,面积大,陪葬物品也多。
当时考古队发掘这座帝陵之时,第一件事儿就是找墓道口,因为它的封土非常巨大,是不可能从顶部发掘直接进地宫的,从后来的考古发掘简报看,单单找定陵的墓道口,足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就是,地宫埋葬的太深了,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防盗措施,要知道清代的皇陵地宫口都在金刚墙下面2-3米的地方,直接往下一挖就ok了,但是大明朝的地宫深度竟然足足达到了27米!!!你没看错,一座六层楼的高度呐!
当考古队终于发现地宫隧道口后,他们到达了朝思暮想的金刚墙前(金刚墙是地宫的最后一道屏障,打开了这座墙,后面就是地宫的大门),在开启之前,考古队员也非常担心,会不会在地宫口有传说中的暗箭?毒气?或者是其他***的机关?
当打开金刚墙,考古队员忐忑不安的推开地宫大门之时,一切谜底都揭开了,这些担心的东西全都没有,唯一的一个防盗措施是地宫大门被里面的石条顶住了,而打开这个石条并不费什么力气,因为在古籍中有提及开启方法-只要搞一个拐钉钥匙就可以了,原理见下图。
打开地宫大门后,里面虽然还有几道石门,但都用这种办法顺利的都开启了,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机关,后来定陵地宫中出土了几千件珍贵的文物,在后来又发生了很多痛心疾首的事儿,这便是后话了,咱回头慢慢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如何防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如何防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