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地的建筑,古代墓地的建筑特点

gkctvgttk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墓地的建筑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墓地的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中国的坟地葬位是怎么排序的?
  2. 古代百姓坟墓都去哪了?
  3. 古代坟墓未解之谜?
  4. 古人陵墓等级排名?
  5. 古代的帝王墓是怎么修建的,是挖洞一样,还是像现在建屋后再埋土而成?

古代中国的坟地葬位是怎么排序的?

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和亲疏远近。

古代百姓坟墓都去哪了?

古代百姓的坟墓要么被人为破坏,要么因为河流泛滥被自然掩埋。古代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需要更多的土地,这时一些无主的坟墓就被破坏,开垦成耕地。

古代墓地的建筑,古代墓地的建筑特点-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外,一旦有洪灾,大水过后,坟墓也会被掩埋。还有持续的经济开发也会破坏

古代坟墓未解之谜?

龟山汉墓有着东西两条甬道,两条甬道的长度均为56米沿中线开凿。两条甬道相距19米,它的神秘之处是这两条甬道是几乎完全平行的,与中线最大偏差仅在5毫米左右,精度误差达到了万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人工开凿精度最高的甬道。

若是将两条甬道无线延伸,它们将在838公里外的西安交汇,简直是个奇迹。这到底是人为精确的计算,还是巧合呢。难道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有测绘的技术了吗。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古代墓地的建筑,古代墓地的建筑特点-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人陵墓等级排名

人墓地的大小:公侯100方步、一品90 方步、二品80方步、三品70方步、四品60方步、五品50方步、六品20方步、七品以下20方步、庶人20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公侯20尺、一品18尺、二品16尺、三品14尺、四品12尺、五品9尺、六品7尺、七品以下6尺、庶人4尺。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

古代的帝王墓是怎么修建的,是挖洞一样,还是像现在建屋后再埋土而成?

中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死后的埋骨之所,认为这涉及到王朝的江山永固。所以,各朝各代皇帝一般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会派遣亲信的勘屿大臣为自己寻找风水龙脉俱佳之地,然后指派绝对的亲信大臣主持兴建陵寝。一般来说,设计与施工由工部负责,拨款由户部负责,皇帝指派亲信大臣监察。整个工程历史往往数年乃至数十年。


古代墓地的建筑,古代墓地的建筑特点-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明朝以前

地上基本是:陵区大门—石象生(有人、兽,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墓门—献殿(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享殿—封土(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还有守陵人住处、制作祭品的厨房、墓墙等。

地下保护层(防水的青膏泥、干燥的木炭等)—提凑(即木头形成的墓室的墙)—墓室(分主室、耳室)—棺椁—陪葬品

2、明代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石象生—龙凤门—陵门—神厨(制作祭品)、神库、神功圣德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放置帝后生前冠服、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陵园、墓墙等。

地下:隧道—墓道—前殿—中殿(放置帝后的宝座、琉璃五供、长明灯)、左右配殿(停放陪葬的妃子的棺材,明英宗时开始废除殉葬,不停放棺材,成为空屋)—后殿(停放帝后棺材、金宝、金册、陪葬品)

3、清朝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陵区大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从顺治到嘉庆都有)—石象生、神库、井亭(神厨用水)、东西班房(卫兵住)—隆恩门—隆恩殿(放置帝后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墓墙等。

地下: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放置帝后的金宝、金册)—金券(停放帝后棺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墓地的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墓地的建筑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方步 古代 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