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原因

gkctvgttk 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建筑史有哪几个阶段?
  2. 建筑类的历史背景?
  3. 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中国建筑史有哪几个阶段?

中国建筑史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当代建筑史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古时期至1902)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建筑,具体的可参阅潘谷西先生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1902-1949)代表作品有中山陵、外滩等中国现代建筑史(1949-1***8)代表作品有人民大会堂等中国当代建筑史(1949-至今)代表作品有香山饭店鸟巢

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原因-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筑类历史背景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中国建筑的历史渊源流长,祖宗功不可没。从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到艺盖华厦的紫禁城洛阳西安开封南京……等等至今闪着光芒的惊世古建筑,无不昭示祖国建筑文化的绚烂,无不显示出祖宗的精雕细琢和匠心独运。

从结构、用料、榫卯拼接,飞檐、走壁,气势恢宏。尖山、悬山、琉璃瓦,吻兽、狮马、须眉座,精雕细琢,美伦美奂。历经百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建筑依然大放异彩。

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原因-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多了古建筑、老祖宗留下的建筑辉煌,再看看近、现代建筑,除了水泥钢筋和清一色的灰色堆砌,再就是向空中的无限延伸,除了建筑师、结构师搜肠刮肚的‘’仿制‘’,还有什么工艺、匠人痕迹?

祖宗们从匠人之心一点一滴地磨合的精典历经漫长的岁月,至今仍能经风雨,披雪霜;可我们的现代建筑使用寿命才多少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最多的人民大会堂在伟人们的规划之下,可幸才有百年寿命。

上世纪未,建筑行业尚有优良工程评价,最高级别的“鲁班工程”奖项。不少建筑企业凭借尚未绝迹的手艺高超的建筑艺人,建造过不少的优良工程,涌现为数不少的“鲁班工程”。可是现在,随着建筑工程科技化,技术化,工程质量评价改革,出台了建筑工程双优评价机制,即工程质量结构优良和安全文明施工优良现场。‘’鲁班工程‘’奖尽管存在,已是风毛麟角,除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固定式的施工工艺,哪有什么艺术和观赏性!

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原因-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代建筑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加之新材料的不断使用,更要着眼于百年大计,把建筑工程质量和其使用寿命当作最高目标,不断提升,集观赏凸显艺术于一体。不断创新,传承中华瑰宝和建筑技艺。目前还有极稀少的匠人和传统建筑专家幸存于世,不要把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停步在此。匠人和专家缺一不可,不能有人设计的出,没人做得了;不能有人做得了,无人设计,那样的话,中国的“奇艺”将彻底丢失,不复存在,丢掉“宝贝”的历史不能有,大力传承的历史不能无,若如此,中国建筑即可继续发扬光大,永远传承,还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强国!

原创于2019.1.14

谢邀!我国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史。除了文字记载及考古发掘出的各种陪葬品精湛的制作技艺,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引领世界的先进水平外,各地现存世的古建筑,更象一件件无与伦比的工艺品,让世人瞩目、令世界惊叹!

这些古建筑超凡脱俗、气度高雅、特色鲜明、建造工艺精湛、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轮美奂。而且建造时古人都会考虑当地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雷击、虫蛀等),而作出预防措施。所以存世的寿命特别长。如:北京故宫存世已超过600年;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全国古庙进行的考察,一些地方的古庙堂还是唐时修建的,存世已超过1000年了。这就是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明史。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正在快速地向发达国家靠拢。但反应在城市建设上,各地求大求洋,比楼高、比路宽、比环多。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失去民族特色。如:有的城市"四合院"正在逐年拆除;有的城市"里弄"也在慢慢消失;有的城市的风景名胜区,原古色古香的建筑现已被高凸的、火柴盒似的钢筋水泥楼房所取代,使整个环境画面不伦不类……凡此种种例子很多。

建筑如何既要跟上时代步伐又不致丢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应是我国建筑领域专家、学者和建设者的新课题、新史命。

到此,[_a***_]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建筑史走向新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建筑史 中国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