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木工榫卯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木工榫卯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榫卯结构的建筑有哪些?
榫卯结构代表建筑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一、 马殷庙
马殷庙,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城内,是明朝永乐十一年(即1413年)间建造的用以祭祀楚王马殷的庙宇。马殷庙规模庞大,内饰精细考究,带有大量宋式风格的木质构件,艺术价值极高,可谓是南方古建筑中的艺术品。马殷庙内置120根粗细、高低不一的各类圆木柱,所用木材包括古楠木、香檀木等珍贵木材。百柱抬梁,全庙榫卯,不曾用过一根铁钉。也因此,这座伫立在濂溪河畔的古朴庙宇,被冠以“百柱庙”的美名。
二、 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勾起了多少文人骚客对滕王阁的向往。滕王阁,早已成为追忆怀古与诗词歌赋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在它的盛名之下,其建筑之美也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滕王阁的屋檐间存在着大量称为“斗拱”的结构。“拱”指的是在立柱的顶端和额枋之间延伸出来的弓形结构,而“斗”指的是拱之间垫着的方形木料,各个构件之间则以榫卯结构连接。斗和拱共同构建成了屋檐的承重结构,可将屋檐的重力传递到承重能力强的立柱上,确保滕王阁的稳固。
三、 释迦塔
古代哪些地方用到了榫卯?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使用榫卯的地方:
1.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榫卯连接木构件,如传统的寺庙、宫殿、园林等。例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飞檐斗拱、悬山、大门等都是通过榫卯连接木构件来实现稳固的结构。
2. 古代家具制作:在古代家具制作中,榫卯也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方式。例如,中国古代的红木家具、日本的和式家具等都使用榫卯连接木构件,以增加家具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3. 古代船舶建造:在古代船舶建造中,榫卯也被广泛应用。通过榫卯连接船体结构,可以增加船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提高航行安全性。
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在使用榫卯结构呢?
我国应用榫卯结构已经有700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发现有了榫卯结构的运用,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演进,日趋合理,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精湛复杂的手工工艺。
而且可贵的是我 们的工艺不是为了复杂而复杂,是非了牢固实用和精美。
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
现目前使用到了榫卯结构的建筑非常多,如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等;天坛主殿“祈年殿” 殿、清康熙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
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占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之一。
中国第一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木工榫卯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木工榫卯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