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物贴金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物贴金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金石碑帖是什么?
金石,泛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的物品。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拓片是一种保存金石文字的手段方法。 不要看那个金石拓片的词条,不是很准确,会对你产生误导。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代文鼎雕刻的作品?
清代文鼎雕刻的代表作品有:周栻撰墓志、广印人传、竹刻录等等。
文鼎(1766—1852)清代书画篆刻家。字学匡,号后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布衣。所居曰停雪旧筑。咸丰初徵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精鉴别,收诸金石、书、画多上品,如商仲彝、周旬觯、汉元延鋗、禊帖五字不损本,原搨娄寿碑,俱精绝。偶作小楷,画云山松石,则谨守徵明家法。篆刻工秀得彭遗意。精刻竹,凡扇边及秘阁,皆自为书、画,刻山水不下周芝岩。卒年八十七。著有五字不损本室诗稿《周栻撰墓志、广印人传、竹刻录》
古代最有文***的序言?
古代最有文***四大名序分别是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伶官传序,金石录后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带有作者自传性的散文,介绍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
为什么要把隶书写出金石气?
隶书写出金石气是当下隶书的流行风,究竟是好是坏,让我作如下简单分析
先从隶书之正道说起:隶书以汉隶为宗,尤以东汉成熟的隶书面貌为经典,这一时期的隶书气象正大,庙堂气息扑面而来。
你看
这是乙瑛碑,点画笔法非常规范而有力度。
再看
这是礼器碑,点画笔法瘦劲而韧性,结体开张而自然。
再看
隶书要写出金石气,为何?因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而且汉隶原多出自碑上,自具金石气,所以更需后人在写隶时,以金石气为源,以达古韵。
金石气的金指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如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钟、鼎、彝、簋、盘、镜等。 石则指古代的石刻书迹,如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量碑刻、墓志、造像、经幢等。
金石气是中国书法风格中书卷气以外的另一大宗,在中国书法史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书法史的发展看,金石一派书法的发轫较早,先秦和秦汉以来,大量的青铜器铭文、碑刻、摩崖、造像、墓志等,成为书法家表现自己书法风格的重要载体。东晋至唐宋以后,帖札盛行,加之北宋之后刻帖的大量出现,使得碑派书法受到严重的冲击。清代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碑学家,力倡碑学,使得碑学大盛,其影响至今未衰。
关于金石气,历代书家有许多论述。王铎曾说: 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他认为要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显得古拙,摆脱俗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帖的同时参入碑的特点。因此王铎虽然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大家,但是他不仅潜心临摹 二王的法帖,还在书法中参入碑学的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什么是金石气?现代书画大家潘天寿概括得十分精辟,他说: 石鼓、钟彝、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种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金文的朴茂与浇铸有关,魏碑的刚劲与刀刻有关,石鼓、汉隶,斑剥风蚀,苍古之气亦醇。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有这种情况。这些艺术作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潘天寿《谈汉魏碑刻》)
潘天寿先生不但精辟地概括了古代书迹中金石气的渊源和特点,而且还对其在现代艺术审美中所表现出的特征,表示赞叹。所不同的是,近现代以来的书法家,则要用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模仿、追求和创造书法作品的金石趣味,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创作实践中,书法家所写出来的作品既不能没有一点金石趣味,也不能一味地描摹和颤抖。
在这一点上,清代的何绍基做得比较成功,他发明的回腕法,则是有意在追求涩势和行笔的苍茫趣味。清末民国时期的李瑞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他的行笔过于颤抖,笔笔颤抖,写隶书颤抖,写楷书也颤抖,就有些过头了,反而不如他的学生胡小石把握得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物贴金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物贴金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