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方法

gkctvgttk 5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古代建筑有避雷针的是什么?
  2. 在古代,有什么东西能引雷?
  3.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

中国古代建筑有避雷针的是什么

故宫避雷针。太和殿的“避雷针”

对于有宝顶的建筑,则沿用了古人的智慧:利用金属宝顶做“避雷针”,再把线路隐藏瓦片下,达到最佳隐蔽。大型建筑正吻上的“避雷针”做不到完全保护。(屋顶中央部分前后两面坡顶相交的屋脊称为“正脊”,处于正脊左右两端与垂脊相交的节点称“正吻”。)对于这类建筑,则架设避雷带,有时还会将脊兽的角或者仙人头改为金属制造,作为“避雷针”使用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方法-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古代,有什么东西能引雷?

我国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徐一层有色金属膜,***用容易导电的材料与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连,柱下端空,张着嘴,向上伸出的舌头是一根尖端的金属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金又与贮藏金属的“龙窟”相连。

还有许多古建筑物的屋顶有着一种叫做龙的装饰物,它的头仰向天属相连,能让雷电跑到地底下去而不损坏建筑物。

另外,在许多古塔与宫殿设置“鸱尾”,在屋顶上设置动物状的瓦饰,在高大殿宇里常设有所谓“雷公柱”之类的避雷柱。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方法-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设施都与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导电通道。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

为了防止雷击,现在的建筑上都会装有避雷针。古代建筑同样也有类似的东西。汉朝时,柏梁殿遭遇火灾,一位方士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装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因雷击产生的大火。这块鱼尾形状的瓦饰,也就是古代屋檐上“鸱吻”的雏形,它的作用正与避雷针相似。

17世纪时,法国旅行家戴马卡连在他的著作《中国新事》中,谈到中国建筑的屋脊两头都雕饰有一个仰头张嘴的龙头,龙嘴吐出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这些装置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还有避雷的实用功能:在遇到雷击时,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着铁丝直接导入地下,而不会对建筑造成破坏。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方法-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的一些宝塔也***用了相似的办法,借助金属的导电性防止雷击。位于洞庭湖边的慈氏塔,据记载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宝塔的尖顶上装有铁刹,六根铁链从塔顶直贯塔基,不仅起到了稳固塔身的作用,也让雷电沿着铁刹和铁链导入地下,避免了塔身遭雷击而毁坏。这和避雷针的原理是一样的。

另外,如果建筑本身是绝缘的,同样也会起到避雷的效果。南朝人盛弘之的位于湖南洞庭湖边的慈氏塔 《荆州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樊重的母亲怕雷,于是他用“文石”为母亲造了一座“玄石室”,让母亲住在里面。

人们推测,“文石”可能就是大理石,因为大理石是绝缘体,用它造的房子就不怕雷击了。 建于宋代山西应县木塔也是绝缘避雷的典范:塔身全部为木结构,每层塔檐伸出7米多,遇到雨雪天气可以保护塔的侧面不被完全打湿,这样就使木塔保持了良好的绝缘性能;木塔所在的地方常年于燥,缺少地下水,也没有地下矿藏,再加上塔基的密闭性很好,使得塔底也成为了良好的绝缘体。

此外,应县木塔也运用了“避雷针”作为“护身符”:塔顶立了一个铁刹,中间有一根铁轴,插入梁架之内,从塔顶向四周地面垂有八条铁链,用作雷电的引线。这些要素的运用,使应县木塔成为古代防雷建筑的杰作。

对于古代的普通建筑,典型的就是四角飞檐,在每一个角上,都会放置铜瓦或者铜制兽首,再由铜片一直连接至地面,以做祈福平安。虽然人们不知道避雷的原理,但是不知不觉间就使用了避雷针的原理,这都是古人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古时候殿的突发大火有时候是人祸导致的活在,也有因为雷电劈下而使得木建筑宫殿起火。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一次宫中因为闪电而着了火,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状况,一名巫师建议在宫殿的房顶上放置一些可以导电的铜制瓦片,这样就能避雷。为了以示区别,还专门将铜制瓦片烧制成了鱼的形状,放置在屋顶的边缘角处,突出来。也许是误打误撞,这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避雷装置。


聪慧的中国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避雷技术。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沧桑后依然岿然屹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古建筑上的避雷技术。
古塔是我国现存最有特色的古建筑,它们也是我国古建筑避雷技术的最好见证。


我国的古塔以砖石质居多,也有木质、金属结构的。古塔最初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建筑,其外观造型与中国的宫殿屋宇相比,独具特色。中国的塔平面多为方形和八角形,塔顶尖尖,高耸入云,最容易遭遇雷击,但为什么许多古塔却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呢?这当然不是因为雷电的特殊照顾,而是古塔在雷电来临时,能自动消除雷灾。


关于古塔避雷的记载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1611年的一个夏夜,浙江嘉兴的东塔大放金光,宛如四散的流星。1960年的一个夜晚,雷声大作,人们发现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塔顶尖端连续发光。这些都是古塔放电现象,放电以后,雷灾就消除了。


上面提及的这些古建筑,虽然没有避雷针,却都装有消雷、防雷的设备。最常见的避雷设备就是塔刹,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塔刹。建成于229年的位于江苏高淳县的保圣寺塔,塔高31米,塔顶有一装饰,高约4米,由覆钵、相轮和宝葫芦等组成,这就是塔刹。这种塔刹就是人们常说的“葫芦串”,它实际上是一个避雷装置。正是由于安装有“葫芦串”,才使得这座古塔历经2000多年而未遭受雷击。

金属塔刹可以避雷,但是对于砖石结构的塔与木塔中的许多谜团,我们目前尚无从解释。就拿木塔来说吧,它为什么可以在雷雨天气下岿然屹立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木塔不导电,地面又干燥,于是,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性能。

而有的人却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当雷电袭来时,会产生很高的电压,电流又特别大,木结构的塔也会成为导体,它又怎么能够躲得过电压高达几百万伏的雷电呢?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尽管如此,那一座座完整的古代木塔仍然让人们为之折服。比如山西应县的木塔,塔高51米,全部是木结构。这种高大的建筑很容易遭受雷击,然而,它从建成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却仍高高地耸立在天地之间。


关于中国古建筑的避雷技术,最完整的文字记述源于《中国札记》一书,该书是法国旅行家戴马甘兰于1688年写成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各有一个高高仰起的龙头作装饰,龙口里的一条金属舌头曲折地伸向天空。舌根连着的一根金属丝是同地面相接的,这种装置非常奇妙,因为当碰上雷雨天气的时候,它可以使雷电从龙舌沿铁丝跑到地下,避免建筑物被雷电击毁。”


这位法国人说的“龙头”,就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鸱尾”。相传,汉代的时候,未央宫遭雷击失火,有人向汉武帝建议,在宫殿的屋脊上安装一些能消灭火灾的鸱鱼。于是,就有这种叫做“鸱吻”或“鸱尾”的金属饰物出现在后来的宫殿和民房的屋脊两头。“鸱吻”并不仅限于龙头,还有鱼、雄鸡等各种式样。

很遗憾,这些鸱尾与大地间并没有金属线相连,这位法国旅行家却以自己的想象和观察,想当然地认为它应该是同西方的避雷针相似的装置。但到底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呢?目前我国的有关专家还没有找到真实可靠的证据,没有定论,但是遍布祖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群却向世人证明: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人类奇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避雷 木塔 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