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荒漠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古代荒漠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塞罕坝历史故事?
2017年12月7日,塞罕坝三代造林人的代表 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接过了联合国官员手中的“地球卫士”奖杯,这也 是联合国最高的环境荣誉,“他们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
三代塞罕坝人,用了55年的时间,在冬零下40度的年均积雪7个月环境里,徒手种植了112万亩人工林。55年来,从⼀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毅然上坝到三代⼈传承不息,塞罕坝⼈将荒⼭沙地变成绿⽔青⼭,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了不起的变化成就了“⽣态⽂明建设范例”。今天,站在⾼处俯瞰塞罕坝林场,很难想象当年“飞鸟⽆栖树,黄沙满天飞”是怎样的⼀番景象。
知道塞罕坝,是因为看了一部写关于塞罕坝的电视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沙漠中的一颗唯一的巨树给了来塞罕坝种树人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通过三代人坚持不懈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创造了塞罕坝几千亩的人工林场,创造了塞罕坝精神!
1962年,还是荒寂高原的塞罕坝,迎来了天南海北的来客,127名林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原来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组成了369人的植树队伍。
没有房屋,就住仓库、***、马棚、窝棚;没有食堂,就在院子里架上几口大锅,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加野菜……他们在塞罕坝扎下了根,一棵棵树也在塞罕坝扎下了根。那是一个艰难创业的时代、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用电视剧还原那个伟大的时代,是对塞罕坝上英雄们的最好致敬,是激励无数后人前行的强大动力
塞罕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在高寒荒漠上,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奋斗半个多世纪,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构筑起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这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塞罕坝的故事和精神,代表着一份坚守、蕴含着一种感动,更是举世震撼的壮举。塞罕坝的故事应该被永远流传。
如今的塞罕坝,不只是一片绿色的海,还是一方精神的高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留下的是茂林、是故事、更是精神。“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超越时代、穿越时空的巨大精神财富。拍摄一部关于塞罕坝的电视剧,重在讲好塞罕坝上的故事,更重在弘扬塞罕坝精神。无数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浇灌出来的塞罕坝精神,应该被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一部电视剧在讲述感人故事的同时,也可以让塞罕坝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史,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织。通过电视剧让更多人知道塞罕坝,了解塞罕坝沙地变绿洲的历史,感受塞罕坝人为生态建设付出的艰辛,有利于在全社会传导绿色生态的理念。为了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为了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需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深植于人心,而一部关于塞罕坝的电视剧,无疑有利于这样的理念传播开来。
塞罕坝故事需要永流传,塞罕坝精神需要放光彩。用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展现震撼人心的塞罕坝***,是对历史的铭记,是正能量的激荡,是生态观的延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荒漠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古代荒漠建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