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徽派建筑知识框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徽派建筑知识框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徽派建筑作用?
徽式建筑是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
作用就是防火的,因为古建筑屋面木结构居多,为了防止一家失火危及别家,故用砖墙设了一道高于坡屋顶一米多的马头墙,后来为了美观,将马头墙艺术化了,也就成了徽派建筑的独特特征
绍兴到底有没有徽派建筑?
绍兴市没有原始的徽派建筑的。这个我是考证过了的。但是据我所知,在绍兴市福全镇杨梅山边上,有个柯桥的老板把一套整体的徽派建筑的房子整体移到了绍兴柯桥,并按照原来的建筑进行的从新拼接。形成了一处唯一的徽派建筑房屋,没有原始的徽派建筑。
为什么江西婺源的建筑,跟安徽的徽派建筑很像呢?
不是很像,就是一个整体。
古徽州雏形最早在魏晋南北朝,北方***,士族南迁以躲避战乱。隋末群雄割据,有汪华者,兵发黄山箬岭,自称吴王,至唐初,审时度势,纳土归唐,被李世民诰封"越国公",他比杭州的"越国公"钱镠还早了四百年,他辖治睦州、杭州、歙州、婺州(即今婺源)、宣州、饶州,范围函今天皖浙的大部分,史称新安。
至北宋,逐步缩小了范围,辖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徽州之名来历说法众多,个人认为最靠谱的应该是“徽”有绳索、束缚之意,可能北宋朝廷在平定方腊叛乱之后,要加强对这片土地的统治之意。
据绩溪闾川"永思堂"《汪氏宗谱》记载:"定黎阳为新郡,歙分为绩溪,休分为婺源",所以婺源是由休宁分拆,两地同一渊源。
明朝兵部尚书程敏政,休宁篁墩人,他有个媳妇是婺源大畈人,他有一首《婺源七日与浯村大畈诸眷家别》诗留存于今,诗中写道:"亲戚情深别酝浓,蓝舆摇兀两三峰。酒醒已过扶车岭,犹问前山第几重"。全诗的意思就是他去婺源浯村大畈走访亲家返回休宁,酒深情浓,在轿子里恍惚看到两三座山峰就到了休婺分界扶车岭(今地名犹存),可见那时婺休一家,互通婚姻,不分彼此,文化共存。
所以江西婺源的建筑不仅和徽州地区很像,而且如出一辙,即使现在婺源在1949年划归江西管辖,但千年传承的徽文化影响力毫不式微,我因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两地,发现其实除了徽派建筑,饮食,习俗,语言,很难看到差异的地方,这可能就是号称"东南邹鲁"的徽文化的伟大之处吧。
原创图文,欢迎批评指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徽派建筑知识框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徽派建筑知识框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