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修建一般多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修建一般多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建筑的三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第二个高峰期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第三个高峰期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
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因为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风格和技术。
如被誉为“木结构之皇”的鲁国大型建筑--齐国大城的建造、新的城墙建设技术的出现、日臻完善的飞檐翘角、创造性的建筑构件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这些变革和创新不仅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后来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此外,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又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具体表现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兴起,如万里长城、白水台等等,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转折点,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次大变迁的时期。
此时北方受到了外族侵略和地震的影响,建筑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南方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建筑形式和风格也发生了改变。
同时,南北朝时期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这些因素都促使着中国古代建筑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南北朝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促进了后来唐朝、宋朝等时期的建筑风格的形成,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走完长城大约要多久啊?
走完长城大约最少一年吧!明长城也就是常说的万里长城,从东起的山海关到西止的嘉峪关,按国家文物局2009年公布数据,总长度为8851.8千米。粗略地步行走一遍,每天平均50里,走完17700里需要354天,算上有病有灾,遇到天堑耽搁,少说也得一整年。
日均50里,在没路的地方一步步找下脚处,不算低指标,还要考虑到不是一天如此,而是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的跋山涉水。
你指的是什么长城,如果是八达岭的长城,2个多小时就够了。如果是古代的万里长城,就没办法知道了!
去长城主要是八达岭,居雍关长城是后来为了旅游而修建的,八达岭大约要两个小时,长城现在不是连续的,而是一断一断的,八达岭是现存最好的一段,每人45元钱,有学生证可打半折,在北京德胜门坐919全线可到达
走完整个全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步行一年多,坐车十来天,坐飞机个把小时
很久!
古代第一座拱桥,古人是如何设计及修建的?
中国古代记载的第一座石拱桥是距今1700多年前的洛阳旅人桥。
北魏时期郦道元编撰《水经注》记载,“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
这座桥位于洛阳周边的谷水(榖水)之上,由图可知,谷水并非大河,但对于洛阳周边通行影响很大。旅人桥位于一个叫七里涧的地方,离洛阳宫城只有六七里。桥本身都为石头搭建,下部为圆孔,可以通过大船,这就是标准的石拱桥。建桥时期,每天用工7.5万,耗时整整半年。
根据《水经注》所说,200多年后郦道元时代该桥仍然存在,已经多次修理,虽然上面的字迹都看不到了,但桥梁本身仍然可以使用。
旅人桥修建于晋太康三年(282年),是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中后期,几年前刚刚灭了吴国,司马炎处在自己人生的最巅峰,国家经济状况也开始好转,这时开始大兴土木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古代工匠们修建大型建筑,都是先有过修建小型建筑的经验,再逐渐越建越大。这个过程中,工匠们对桥梁或建筑修建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知道如何建桥才能成功。另外在建桥之前,一般都会先搭建小型木制模型,之后按比例放大就是真正的石头桥梁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石拱桥并非凭空出现的新建筑结构,在汉代就已经普遍应用的各种拱形墓室,说明当时的工匠们就已经具备了修建拱形建筑的能力;
(中国古代汉墓拱形演变图)
其次,在无法准确量化和计算的前提下,自然是余量越大越好。利用尽量多的材料,在上头规定的承载力指标基础上确保达标,本来中国古代管理部门就缺乏数字化概念,这方面比较容易解释过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修建一般多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修建一般多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