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崔颢《黄鹤楼》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他怎么不避忌呢?有更好的吗?
但纵观古往今来大家名作中的重字格律诗,后人都认为《黄鹤楼》的水平最高,重字重的最妙,也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崔颢《黄鹤楼》这首半古半律的七律模仿的是初唐沈_期,因此连用”黄鹤“,至于为什么不避忌,需要从沈_期那里找原因,与崔颢无 写黄鹤楼的七言律诗多不胜举,恨不能所有的诗人路过时都要写一首。
首先从诗歌的意境上来说,前四句意境高远,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初读之下,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感,也顾不得思考“黄鹤”二字反复出现是否啰嗦。
第一个“黄鹤”,是黄鹤楼得名的传说;第二个“黄鹤”,点出了黄鹤楼的名字;第三个“黄鹤”,是作者对仙人已去的惆怅之感。
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表现了物是人非,一切皆已失去,不复再有。第一个“空”,表为“只”,人鹤以去,只剩下黄鹤楼,惆怅之情,失落之情表现出来 第二个“空”意为空旷,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
《游子吟》和清晖园有什么关系?
《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游子吟》亲切而真纯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情深意切,引起古今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全诗的字面意思: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描写黄鹤楼美景古诗
1、写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等。《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古体诗解析
并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 同: (1 )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2 )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
解析:古风又称古体诗,古风分五言古诗(五古)和七言古诗(七古),它与律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对立的。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