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西建筑风格差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西建筑风格差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西方传统建筑特征的最明显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传统建筑。由于地域和发展历史不同等诸多原因,中西方传统建筑具有极为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分别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如宫殿建筑、民居建筑、装饰装修色彩等方面。
一、同样是宫殿建筑,中外对其有着不甚相同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蕴。
1.中外传统等级观念有差别
从宫殿的布置方式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之分。以紫禁城为例,其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开的,内寝因是后妃所居,所以呈完全封闭状态,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种功能的房屋,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天地。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外朝三大殿上也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最后的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处,其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而外国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像凡尔赛宫内,国王起居之处与贵族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同处一个楼面,仅室内装修有些差别。楼中央著名的大楼梯完全没有像太和殿台基那样,特别设有皇帝专用的丹陛。另外,由于习俗的不同,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别的封建***,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携带夫人去出席国王的宴会、舞会等各种***活动,因此,宫殿建筑的公共活动大厅特别多,这些听的室内布置较为亲近宜人,并且可与室外的花园直接相通,格调较为明亮开敞。
中国的建筑形式以水平的铺展为主,房屋围绕着庭院展开,成为封闭的群体空间组合。如传统的民族聚落,不论是窑洞还是四合院,都是围合起来的组合方式。一般不以单个建筑体量来建设,单个建筑显得太孤立,没有与周边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们重视与环境的呼应,与自然的对话,喜欢在一个空间内活动。
在西方,我们看到的教堂、神庙、摩天大楼,大多是孤立的高耸着,以自我为傲于世。不同高度的单体建筑划分出不同的天际线,每个建筑都注重自身的协调、韵律、变化、均衡等局部的形式美。
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西建筑风格差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西建筑风格差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