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有哪些

gkctvgttk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的城市里地面有硬化吗?
  2. 古建筑中多用什么形状排水?
  3. 古代铺路的叫法?

古代的城市里地面有硬化吗?

 有的,古代的硬化路面指的是石板路,不是现在的柏油马路,南方的很多石质路面因为雨水+碾压会变得很滑,甚至有青苔等东西。为了排水设计的圆弧型横截面路面,表面很湿滑,那么马车驴车牛车都是不敢快速行驶的,所以路面要定期维护。

而且时间久了,路面凹凸不平。在江南多雨地带,如果排水不畅加上年久失修,石板路会成为“搓板路”。看历史遗留下来的道路,上面常常是留下两道弯弯曲曲的深槽。

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有哪些-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建筑中多用什么形状排水?

我国古代建筑中多用砖石砌筑排水沟渠和暗道。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有哪些-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古代铺路的叫法?

康衢。在先秦,主要道路被称为康衢。康衢原指四通八达的主干道,比如在《列子·仲尼》中说:“尧,乃微服游於康衢。”后来被引申为地位显要,再后来被用于称颂盛世,而其中道路的本意反而很少使用了。

我们平常所说的路、道、途也都是有特指的。路:能够三辆马车并行的地方才能被称为路。道:两辆马车可以顺利通行的被称为道。途:一辆马车能过顺利经过的就叫做途。

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有哪些-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了上面这些,其他还有:畛(音枕)是古代对仅仅牛车能行的路的叫法,后来变为称呼田间的小路,如畛陌等。而那些车过不了,仅仅是牛马能过的路则被称为径,到现在也基本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基本都是秦以前,甚至更早时期对各种道路的称呼,后来在使用中远没有这么严格。

秦始皇时期,要求“车同轨”,兴路政,修建著名的驰道。驰道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国道”,有统一的标准要求:通常宽50步(60-70米),路基高出两旁地面以便排水,路面夯实。路中间为皇帝专用道,两边旁道供一般使用。驰道每隔十里为一亭,亭长负责该段的治安(刘邦原来就干这个)。

时候还有栈道,又称阁道或复道。是在高山绝壁之间“凿孔架木”而成的道路。当时有四条著名的栈道,其中褒斜道长250多公里,路面宽度3米到5米,可容车马并行。

唐时候号称筑路5万里,称驿道。沿途有驿站,既是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如情报传递、物资转运等。

元朝把路叫做“大道”,而直到清朝才开始称作“大路”、“小路”等。清末,出现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为“汽车路”,又叫“公路”,一直叫到今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地面处理工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康衢 称为 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