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人民建筑智慧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古代人民建筑智慧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怎么看待古人的智慧?
我坚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也就是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每个时期都有智慧的结晶,由于很多文化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导致古人智慧的中断,所以在后人看到某些历史现象时觉得不可思议。今天的我们在几千年以后同样被我们的后代尊称为古人。有句话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承认以前的文明,也要肯定现在的成果。
古人的智慧能够为今人为人处事提供指引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今人所处的时代与古人所处的时代已大不相同,抱着学习的心态有选择地古为今用不失为一种看待古人智慧的明智方式。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动物植物等,通过对大到天象,小到浮尘的探索和了解,总结出宇宙的运行规律,生命的奥秘。
古人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思索,验证,修改,完善!因此古人的智慧不亚于,甚至还要更高于今天的人!从许多古籍我们无法解读,许多古代的科技我们无法理解和复制就能得到证明!
古人注重透过平凡的自然现象寻找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且严于律己,使自己效法自然,并融入自然!
今人探索自然,目的昭然若揭-为我所用!相比较之下,高下立判!
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头脑聪慧、畅达事理、能穷究表面现象掩盖下的本质,这样的人如果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原因就是他用这些能力去议论别人;懂得很多知识、能言善辩,这样的人如果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是因为他总是用这些本事去揭露别人的缺点和短处。
在父母面前当子女,不要过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和主见;在国君面前当臣子,不要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简单说就是:不要议论别人的优劣,不要揭人的短,要在领导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固执己见、不服从教导和指挥。
cr.
古代没有水泥,很多设施怎么建设的比现在还牢固?
***工程,即由于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的不坚固、危险、容易毁坏的工程,说白了就是质量不达标的工程。时至今日,社会中仍然存在各种***工程,引起老百姓们的不满。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来自600年前的坚固建筑,明明连水泥都没有,为何它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坚不可摧?别急,咱慢慢说。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由大约3.5亿块城砖构成,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原本由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墙组成,长度达到35.267千米,不过经过岁月和战争的摧残,如今完整保存的长度为25.1千米,但这些得以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不可摧。
那么为何600年前的城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就要从3个方面说起。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和考察,发现南京明城墙在建筑之初就考虑到了分段使用不同的材料,比如作为城基、勒脚的部分,就要***用坚硬的花岗岩和石灰岩条石,然后中间部分用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这种夯土加砖石包裹的实心结构,足以抗住炮火的攻击。
最关键的来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黏合剂",它的效果可不一般,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其中这个"三合土",就是糯米汁、羊桃藤汁等混合而成的"超级黏合剂",它的强度大、韧性好,堪比今天的混凝土。
第2点:科学排水系统
咱都知道,建筑最怕的就是风雨常年的侵蚀,南京明城墙的设计者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城墙自带"排水系统",城基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排水洞,墙体顶面也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底部设有水关和涵闸,完全不怕积水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人民建筑智慧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古代人民建筑智慧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