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变成现代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变成现代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如何划分?
一、按中国史划分:
古代:1840年(中英***战争)之前
近代: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也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现代:1949年之后 -1***8改革开放之前。
当代:1***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到现在为当代,
二、按世界史划分:
古代: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前。
近代:1689-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现代:1917年之后。
当代:通常说是二战之后,但有时也把它与现代同义。
杭州名字的由来,古代为什么又叫临安,和现在的临安有关系吗?
你好,我是御田兰庭,是一名杭州的导游员,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杭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名字也是几经变革,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杭州的有八千年的文明史,在萧山区的湘湖出土了一个独木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跨湖桥文化,现在在那边还有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杭州有五千年的建城史,在余杭区的瓶窑镇出土了一个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是中华第一城,现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了。
公元4000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到浙江的绍兴会稽山祭天,当时是坐船过来的,船🚢行驶到这个区域时走不动了,于是就有了舍杭登陆,杭是船的意思,后人把大禹登陆的地方称为禹杭。慢慢的有变化为余杭。现在在杭州的老余杭还有一个大禹的塑像。
秦朝的时候,又把这个地方设立了县郡,称为钱塘郡。
隋朝的时候杭州的名字正式的出现,也是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唐代的时候杭州郡曾改为余杭郡,后在唐乾元元年又改回杭州。
五代十国的时候,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钱王钱镠。
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吴越国在钱弘俶的带领下纳土归宋,让江南免于战乱,成为东南第一州。
今天意义上的杭州地域,应当是在秦汉时期才逐渐成形的。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东游,第一次出现了"钱唐"这个名字,原本的"禹杭"之名,不知被扔到了哪个角落。
直到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重新命名了一批城市的名字。比如改吴州为苏州,改常熟为常州,改钱唐为杭州⋯⋯历史上第一有了"杭州"这个名字,州治最初恰恰就在余杭,转年再迁到旧钱唐。
也许隋文帝杨坚取"杭州"这个名的时候,想到的就是大禹之杭,而非秦汉之钱唐,所以就有了从此后千年不再变的名字:杭州。临安是北宋南迁时才出现的,临安即临时安顿的意思。因为北宋迁来杭州是被迫的,原本还想还都卞梁即现在的开封的,但是直到元灭宋都未能实现还都的愿望。
杭州的名字从什么时候确定的呢?
春秋战国时代的杭州先后分属越、吴、楚,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于吴越旧地,设县治于灵隐山麓。杭州城才有了最早的建置,钱唐县。此时西湖尚与江海相通。
隋文帝9年(589年)置杭州,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废州郡县***为州县两级管理,钱唐郡废郡为县,州治移置余杭,故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见于此。今之余杭已为杭州市余杭区。
你好,我来回答些知道的,供君参考噢。直白点说,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历史上把杭州作为都城的两个皇帝有关。
一个是钱鏐。吴越武肃王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开国国君,都城杭州。钱家统治杭州期间励精图治,杭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安定等等得到空前发展,深受老百姓爱戴。
另一个是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鏐纳土归宋对宋朝的功绩和对杭州的历史贡献,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临安府(杭州)。赵构把历史上的杭州改名叫临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临安临安,临时安置,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还都开封,重塑大宋基业。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是月,虚恨蛮犯嘉州忠镇砦。是岁,始定都于杭。”临安县为其属县,府县同名。即临安府(杭州)下属的临安县。临安区(县)名从西晋太康元年一直沿用。
为何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制结构?
在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以木制为主,西方古代建筑以石制为主。诚然,木材有其作为建筑材料独特的优点,比如其他回答中说到的取材方便易加工,建造速度快等。可难道西方就没有合适的木材,数千年的时间里就没有发现木质建筑的优势?这显然不是的,中国和西方古代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差距,绝不是仅仅是某一种材料本身的优劣,而是建筑背后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黄鹤楼
石材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具有使用寿命长,承压能力强的优点,利于建筑的长期保存和向高空发展,例如现存在欧洲古建,大多高大雄伟,且有着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但石材不利于搬运切割,建筑施工期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比较典型的西方建筑有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竣工于1345年,整个工期历时182年之久,但时至今日依然屹立在巴黎的塞纳河上,即便在今年不幸发生了火灾,其主体结构依然完好。
△法国巴黎圣母院
又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到1880年才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而其高耸入云的双塔高大157.3米,而中国现存最高古建为定州***寺塔,***用砖木结构,高83.7米,仅有科隆大教堂的一半。
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第一,我们对石头的理解不深入,且没有找到良好的石材粘合剂,就是水泥。古希腊时期水泥的出现可以说为西方建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古罗马时期水泥被发扬光大。其实我们也有石材建筑,不过大多把石材用在城堡、长城、陵墓之中。
第二,中国人盖房子很多会想要传承千年,特别是寻常人家的房子,大多是夯土加茅草。中国历史上,城市新城代谢发展很快,对于建筑的保养并不重视,常常喜欢拆毁重建,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造一栋可以传承千年的建筑。所有的皇帝恨不得把前朝的一切都夷为平地,然后自己再造新楼,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他们很少会愿意为别人做嫁衣。
第三,工匠技艺传承缺失,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营造法式,但是这本书已经是北宋时期的事情了。因此北宋以前的建筑技法并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大多遗失,哪怕有这么一本书,但是实际的技艺传承确实缺失的,我们历朝历代对建筑历史的总结也是断断续续,未曾延续至今。
第四,早期我们拥有较为丰富的木材***,因此著名建筑如紫禁城大多是木材所制。不过[_a***_]的时候,木材***已经不足以应付紫禁城的大规模建设。
总的来说,并不是因为木材***非常充足,恰恰相反,实际是我们的建造技艺传承不佳以及价值观念导致的。
中国古建筑的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建筑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幢建筑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为这个建筑的外貌也不是因为它的结构,而是这幢建筑所蕴含的文化让人感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之所以能延续那么长时间,而且长期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是因为木结构建筑存在着诸多优点。
原材料容易获得
我们国家低处北温带,雨水充沛,温度适宜,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古代时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数量众多且广袤的森林,这些木材就是很好的建造材料。木材加工也非常的方便,只要用一般的工具就可以加工。
木结构建筑适应性强
木建构建筑的适应性比较强,先用木头搭建出基本的框架,柱、梁、枋等构件行程基本的框架,不仅可以承受屋面和六面的负荷,而且构造出房屋的基本造型。我们可能到的古建筑的墙是不承重的,它们主要起到围蔽、遮风、分隔和稳柱子的作用。这样的建造特点,可以使得房屋内部可以自由的分隔,门窗也没意思自由的开设,非常的灵活,适用于不同的建造环境。
建造周期短
木材的加工比石材更为方便,工匠们在长久的实践中,归纳总结了一整套建造房屋的方法。宋代的《营造法式》就规定了相关的建造方法、尺寸、形制、造型等,所以房屋的各个构件可以同时加工,待加工完成后再进行组合,这样可以缩短建造工期。
方便后期的维修和搬迁
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一般都是榫卯结构,一般不用钉子,拆卸非常的方便,如过某一个构件需要更换,也可以方便的在榫卯的节点处去下构件,而不要整体的进行大修。其次,因为榫卯结构,房屋也很容易拆卸。历史上的一些房屋建造用的材料就是以前建筑上拆卸下来的,如当年乾隆修建自己陵寝的时候,就用了嘉靖皇帝永陵的飨殿的木材。
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我国古建筑上的木架结构用的是榫卯结构连接的,榫卯节点上有一定的可活动性,木材本身也有柔性,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对房屋的影响。长期的实践,让人们发现木建筑的这个优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变成现代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变成现代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