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防震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防震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隼牟结构的代表建筑?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其竣工于1056年,历经千年多次遭遇强震甚至战乱曾遭炮轰,但其仍屹立不倒,即便以当今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防要求回头再看木塔,它也基本上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而相比较砖混结构所耗费的材料而言,它所花费的代价是极少的。
防震减灾古代4句古诗?
有。
有防震减灾的古代诗句。
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地震灾害不计其数,因此人们早在古代就开始探索如何对抗自然灾害,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防震减灾的古诗。
以下是4句防震减灾古诗:1. 万物本无常,惟人最可亲,自知能防难,人境自安宁。
——唐·杜寒川《南信州治防水患赋》2. 避寇怕山窝,防溺用沙银。
预防自然灾,早早莫迟疑。
——宋·黄道周《周邦彦吴江纪事》3. 云中无日月,地上有草虫。
虽有来年春,无人保一心。
——唐·乐府诗《渭城曲》4. 河汉浸东园,楼台原是水元。
时时清明节,值此震波激。
——唐·卢仝《园中水同时节泄》
我国古代的建筑是如何防地震的?能否举例说明?
我是没事闲拉呱,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问题我国古代的建筑是如何防地震的?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好的根本原因,可归纳为:
1.结构整体平面形态规则、对称、过近圆筒形,使结构各部位、各节点受力相对均衡不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而造成破坏。
2.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处理得当,一般既宽厚又坚固,因此不易产生因局部地基失稳而引起建筑结构破坏。
3.建筑主体结构骨架坚固,布局匀称合理,节点多以联结性能强、消能性好的铆榫联结,所以结构整体性强、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
4.建筑选材及用材合理恰当,工艺精细。
例如:
一、山西应县木塔
建塔至今将近一千年,经历无数次暴风骤雨和7次大地震的考验,战乱之年曾被200余发炮弹袭击,至今依然屹立。木塔的强大的抗震性能,首先是塔基坚固,地下土壤结构密实稳定,柱根深度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沉降保持均匀一致,桩基础之上再加石砌基础,先为方形,再为八角形,相当稳固:塔高与基础的范围之比为2:1,利于木塔的稳定性;在塔身方面,整体结构比例适当,八角形十分稳实,阁楼式建筑为框架结构,中心有一圈内槽柱起稳定作用,五层楼阁的外槽部分还有四组暗层,后来又加了斜撑。整个塔的木结构具有我国古建筑“梁架榫卯”结构的抗震优点。
二、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我国古建筑是各个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使用工具不断改进的表现,它们大多使用木制卯榫结构,诸如全木型山西应县木塔,还有在北方民居中的人字梁,墙体中的支梁和横梁的配合,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山西的好多民居都安然无事。
我是小趣,我来回答
地震给人类造成最直接最普通的灾害就是房屋建筑的损坏。如果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建筑的木制建筑,是具有一定的防震功能的。
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常常巧妙地选择合理的几何形平面和简单的体型,用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
现存的古代建筑物,平面和体型大多是规则的简单的、对称的,包括建筑物内部的配置,也尽量避免内部的风度与质量的不均匀,以防止刚度与质量中心的偏离。 如单座建筑中,绝大多数殿堂和楼阁是并不太狭隘的矩形,塔、亭和部分楼阁是正方形、正六角形或正八角形,也有圆形的,只是园林建筑中才使用较为变化的平面。
在规整的平面外廊中,也很注意均匀对称。同样单座建筑体型也并不太过于复杂,只是在屋顶形式上加以变化。而且这种简单的平面、体型并不会给人以单调的感觉。
在结构上,***取以柱子承重的木构架形式,而不是以墙承重,是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又一妙法。
这也是中国建筑不同于世界其他各系古代建筑主要以砖石墙为承重体系的重大区别之一。同时在抗震上也十分有利,故有“墙倒柱立屋不塌”之说。
由于柱是整个构架的承重部分,柱子一倒,全屋皆塌,所以,古代建筑业的能工巧匠十分讲究柱子间的连络,创造了许多巧妙方法,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性。
其方法是,内外槽各圈立柱的柱头上皆有额枋联系,额枋搭在柱头上并与柱构连。这就使各孤立的柱子能够连成柱网站立在地基上。有时还在柱根与柱根之间使用地?
同时,木构架的用材具有柔性,有一定的变形的能力,构架的全部节点又皆使用木榫,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比较符合抗震要求,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了抗震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防震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防震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