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轮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轮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车轮结构?
古代的车子是由夏朝的奚仲发明的,古代车轮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轮盘,后来人们仿照轮盘的特点制造了车轮。古代的车轮由辋、毂、辐三部分组成。辋是指车轮边缘的木框,毂指的是车轮中心带有孔的圆木,而辐是指连接辋与毂的木棍。这种木棍约有三十条,以毂为中心,向外散射,一直到辋,因而人们又将这种形状称为辐辏。
后来人们又用辐辏来比喻人或物聚集,就像辐聚集在车毂处一样。
车轮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围在外框的部分叫辋,正中间的部分叫毂,毂的中间有孔,车轴就贯穿在孔中。车毂较长而露在外面,所以古人在形容车多时往往用“车错毂击”这个词,《史记•苏秦列传》中说:“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楚辞•国殇》中有“车错毂兮短兵接”的诗句,都是表示车辆之多和战斗的激烈。
连接车辋和毂的长木条叫辐条,成放射状排列,故“辐辏”和“辐射”二词都是由辐条安装的形状引申出来的。
古代的车轱辘是什么材料做的?
中国古代的车轱辘,包括轮子的外圈、与外圈相连接的辐条和中心轴。
外圈,先是用坚实的木块拼接成圆圈形状,再在最外层包上金属,用铆钉固定。这种木材需要“横性”,就是横向受力不会碎裂。如柏树等。
辐条,也叫车辐,八棱(不是圆柱形),这种木材需要“竖性”,就是纵向受力不会折断。如栲、檀、栎等。
中心轴,包括车轮部分的“轴瓦”(母轴)和固定在车子上的轴杠(公轴)。最初的车轴也是木制的,需要选择耐磨的材料。后来出现了金属的轴套,乃至轴承。
古代的木头车轮是怎么做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
其实就是,以火烘木,使其弯曲。先浸湿后用火把它烤弯做成车轮。
要做车轮首先第一步就是制作轮毂,轮毂的制作倒是还算简单。首先古人要找一段合适的木材,要用质量好一些的松木,硬而不失弹性,然后就是加工了,划线尺规作圆,先将轮毂的大致形状做出来,然后就是打磨,这可是纯钳工的活儿,而且需要的技术水平很高,因为完全是靠人的感觉来控制整个轮毂的圆度。打磨完以后使用线绳测量轮毂的周长,看看能不能对的上。
之后就是在轮毂上打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安装轮辐。轮辐的安装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它的制作对于古人来说确实最难的,因为古人需要使每一根轮辐做的基本一致,对于没有机械机床***加工的古人来说,这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机械加工还好,无非就是批量生产,但是纯手工制作,工人的技术水平就很是重要了,怪不得古时候学徒要十几年才能出师,一旦出师就足够吃一辈子了。
在完成轮辐制作之后,剩下的就是轮辋。轮辋的制作相对来说也比较困难,因为一旦轮辋没有做好,整个轮子转动起来是不平的,忽高忽低,既然古时候坐车的人都是有钱人,那么这些达官贵人怎么能够受得了这个呢?所以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不单单划线要精准,还要将木工活做到完美。
等到一个轮子做好,通常先不打磨,直接加工另一个轮子,等到两个轮子都加工到这一步了,就开始同时打磨,但是虽说是同时打磨,也是先打磨一只,然后测量它的外轮周长,再根据所测尺寸来打磨另一只。尽量使两只轮子都都一样大,圆度也差不多,不然的话轮子用不了多久就要坏掉了。
然后在轮子的外胎增加铁皮,减少木质车轮的磨损。古人在将轮子完成之后,测量过了轮子外端的周长,便叫铁匠打一个一样长的铁皮圈,先将木轮泡在水里,然后将烧热的铁皮圈直接套在木轮上,加水降温,使铁皮圈迅速冷却,从而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铁皮圈套在木轮上,完成木轮的加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轮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轮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