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水泥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水泥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最久的水泥建筑?
中国最早并且最有名的水泥建筑是中山大学的马丁堂,距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在当时水泥工艺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建筑依然能够保持百年不倒,所以水泥50年寿命的说法,自然是不成立的,最多只是一个估算。
而古代没有水泥这种东西,古人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建筑物百年不倒的呢?虽说古人没有水泥这种加固材料,可它们拥有其他的东西用来加固,用石灰加砂土再用水混合,这样也能制作出黏性较高的建筑材料,还有糯米砂浆,糯米的黏度大家是知道的,在石灰水中加入糯米,其黏性会更高,而且古代的建筑一般都不会很高,对建筑材料的粘合性要求并不会太高,这也是保证古建筑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古代时候有水泥吗?
水泥这个词的意思是粘合剂。所以骨胶和浆粘也可以说和水泥是同一类物质。但今天我们所说的水泥,只指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虽是在19世纪发明的,但早在1700年前的古代,罗马人在建造砖房时,就对如何使砖和砖相粘合进行热心的研究。
罗马人首先使用石灰做砖的粘合剂。普通的石灰叫做生石灰,加水则变成粘粘的熟石灰,掺进砂子则是灰浆。灰浆在空气中吸进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而逐渐凝固。所以,可以利用灰浆做为砖的粘合剂。
然而,罗马人又进一步用石灰、石膏和火山灰混合焙烧而发明了更优质的粘合剂。这与今天所使用的水泥在性质上及其相似,罗马人还把这种粘合剂当作钢筋水泥那样使用。在罗马的建筑中,多是***用石、砖分两层砌墙,中间加进这种“水泥”,使其凝固的建筑方法。
由于罗马人发明了这种优秀的“水泥”,所以后来在欧洲一直使用这种罗马式“水泥”。
古代的路是水泥路吗?
水泥实在18世纪中叶才发明的(当时中国是清朝统治的,大约是康熙年间左右)。发明者是英国的亚普斯丁(一位石匠),更晚才传入中国。大概清朝默契就有水泥建筑了,是有外商和一些华侨华工带来的。
古代一般是泥石沙土路,大概稍好一点 就是石板路和青砖路。
古代没有水泥,明朝是用什么将长城砌的稳固如山的?
简单的,用砂浆,就是石灰加沙子。这个可以建房,或填石头缝。灰浆,就是纯石灰浆,古代建墙的主要粘合剂。糯米浆,就是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物,经历几百年都不会损坏。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糯米汁的混合物,用于夯筑,城墙的墙芯。
明朝长城一部分选用和秦长城一样的土夯方法,但比秦长城先进的是选用了石条还是青石砖作为外墙体,外墙体里边填混合土压实,夯土如果工艺过硬的话非常耐用,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反而是经不起长时间的氧化。
还有在一些重点区域,明长城还是用来了糯米、石灰和玄武岩混和做成了独特的古代版的混凝土作为石砖的连接剂,非常的粘稠并且化学性质稳定,使用这些材质建立的明长城非常坚固,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能够屹立到600年后的今天。还有一些更更重要用的关隘,会把两块需要连接的城砖使用融化的铁水连接,当然这样的成本非常高,使用的也比较少。
但是也不能过分神话,其实我们现在最经常看到的景区景点的长城,还是要经过修缮的,而且古代长城在修建好后,也是要经过不断修缮的也不是建完之后就一直不管了。
1796年的时候,英国人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来了外观为棕色的罗马水泥;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普发明了水泥,并且还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在这俩人发明个水泥之前,水泥这种东西在世界上就是个神话。然而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明朝城墙已经是墙历了600年的历史,依然是坚不可摧。那么这是为何呢?当年明朝是拿什么砌的长城呢?
1357年,明朝谋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因而***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下令普遍筑城,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经28年,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完工。
据记载,有28万民工投入到南京明城墙的工程建设中,约3.5亿块城砖,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并入选了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明城墙能够屹立至今不倒,只因明朝人用了这些材料。
夯土,则是将泥土压实,制作非常结实的泥块,甚至比砖石更加牢固,明城墙既用到了青石砖也用到了夯土,夯土用在城墙内部,外部则是用青石砖进行进一步的稳固,而且为了防止偷工减料、工匠敷衍了事等,基本每块砖石都会刻着负责工人的名字,由此以来,这样的明城墙能够抵挡炮石。
夯土使用的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一直在大规模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讲的就是夯土技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水泥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水泥建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