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素山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素山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书法怎么样?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号衡山居士,曾授翰林待诏,人称文待诏。他学书法刻苦,"自课日临写《千文》十本,清晨笼首,书一本毕,然后下楼,盥洗见容。″行书师法二王、赵孟頫、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传世作品有《岳阳楼记》、《赤壁赋卷》、《滕王阁序》等。
其行书《岳阳楼记》以中锋立骨,果敢苍劲,微露锋芒,体势自然圆活。风骨劲健。字的大小相间,行草相杂,气势连绵。一气呵成,有晋唐书法清刚典雅韵致。
(上图书法为文征明书岳阳楼记,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文徵明是明朝时期“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诗、书、画、文俱精,造诣高超,其书法影响更是史列高位,以行书为最。
传文徵明年轻时的书法甚差,后来书艺大进,更由于他高寿,书法活动时间超过一般书家,在更充足的时间熬炙下,文徵明自身个体的书法潜能更可充分激活,达到了自己可以到达的高度。文徵明行书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语言,这是自家书写手法在功深力厚不断提炼中得以加强稳固,形成了“文氏书风”,深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甚至崇拜。文徵明的用笔紧致,积聚中宫,伸展有范,磊落英明,干净精炼,牵丝弹跳,力接适济,引动微环,走势合流,顺为去向,四两轻拔,久书无倦,始终如一。但文徵明自家烂熟的用笔,并没有在更高层面加以利用,不***思索的惯手书写,易于滑向单调平薄,久之,形成了一套显然易见的范式,风格语言因此固化。
文徵明书法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的心爱,但他的书法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深入,用笔中有不易觉察的调调,如不理解,就不能执行出“文式”的那种潇洒了!
文徵明,初名壁,徵明是他的字,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文征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五十四岁时受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故称“文待诏”。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文征明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征明(1470年——1559年)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士,跟苏州本地的沈周、唐伯虎、仇英四人,在明朝中期组成了一个有名的画派,史称“吴门画派”,他们四人被称作“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这四人继承了传统的文人画风格,尤其是文征明,是江南吴派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在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上都留下了经典的传世之作。
文征明由于艺术造诣非常全面,除过绘画,在书法、文学等领域都有可圈可点的成就。
如果从整个中国美术史来看,文征明算不上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他只是一名优秀的书法传承者。
如果从整个明朝的书法成就来审视,文征明算得上是一名书法大家,他的书法领域的主要成就在小楷上。
因为整个明朝的书法成就,比起之前的两晋、唐朝和宋朝,在创新上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是导致明代书法家在整体影响力上,不如前辈的根本原因。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征明的书法,就更容易一些。
据说文徴明因仕途并不顺利,最后才成为一名职业书画家,是这样吗?
文徵明的求仕之途可以说是非常曲折的。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求取功名,但“十试有司,每试辄斥”,直至50多岁方以推荐身份谋得一翰林院待诏的闲职小官,实在是郁郁不得志。进入官场后看到宫廷纷争,官场险恶,遂萌生去意,故不满3年就借故辞职还家,此时他顿悟到多年所谋求的仕途之道并不是他的真正归宿。王世贞《文先生传》云:“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至此他抛弃一切杂念,书画成为他晚年的最大乐趣与追求。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江南春图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 。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在花鸟画上文徵明也有杰出贡献,自成一派。他的设色花卉师从沈周,但工写结合,设色雅丽,有自己的特色。如藏于台北故宫的《桃花图》,桃花精巧工细,叶的阴阳向背表现淋漓,树的勾皴与枝的穿插十分讲究,写意而不失法度。藏于台北故宫的《秋葵图》是其墨笔画佳作。文徵明尤以画兰竹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画兰取赵孟坚的繁与郑思肖的简,合二为一,并糅以自己高超的书法线条,通过变化莫测的提按,将兰草的飘逸、婀娜、刚柔、翻卷表现得十分传神,迎风绝尘,满纸幽香,令人惊叹。他的竹也与前人不同,锐利劲挺,不求其秀,人称“喜气写兰,怒气写竹”。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终年90岁。
古代何曾有“职业书画家”这样的名号?即便如郑板桥的当年名气,润格曾经明码标价,恐怕也无法藉此保障一家老小衣食无忧吧,顶多赚点银两贴补家用而已。
古人写字,以实用为基础,怡情养性则为文人雅趣。何似今人,入会、炒作甚至招摇蒙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方才“诞生”了所谓的“职业书画家”。似此,艺术掺水,书画家鱼龙混杂也就见怪不怪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素山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素山建筑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