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得建筑风格,都城设计图

gkctvgttk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都城建筑风格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都城得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西夏建筑风格?
  2. 北魏建筑风格?

西夏建筑风格?

帝陵的外廓形制虽然有所区别,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廓式三种,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

西夏诸陵的服务外廓或宫城的长宽比例都在1.5∶1.7之间,与西夏国都兴庆府的外形长宽比大致相当,或许从中可以看出,西夏人设计城池陵墓的理念都是所谓的“人形城”理念。

都城得建筑风格,都城设计图-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城池形状与人体躯干的长宽比例基本一致,建筑平面布置与人体类似,具有均衡、对称特点

和其他朝代的皇陵相似,西夏皇陵也分为地上陵和地下宫殿两部分。所有陵园方向皆坐北朝南,其地面建筑形式仿唐宋之陵墓格局,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据实地分析,每个陵墓都是单独的完整布局,占地均约10万余平方米,四周有陵墙,并分内外两重。四角建角楼,与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角楼相似。

都城得建筑风格,都城设计图-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整个陵园布局,自南向北顺次为:阙门、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和灵台

城墙四面有门,献殿和灵台之间有土梁,长约50米,为墓道封土之处。其北为陵之高处,灵台即坟。西夏帝陵建筑的特点,主要是在灵台。

汉地王陵,多作成断头金字塔形状(棱台形);西夏的王陵则形如佛塔(有圆的和八角的两种),而且做出五层或七层挑檐,还有绿色琉璃瓦覆檐,灵台台身为暗红色,故墓色彩鲜艳华丽

都城得建筑风格,都城设计图-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发掘出的一座王陵和三座陪葬墓来看,王陵的地宫前有一个长约50米的斜坡墓道,地宫为一个前狭后阔的方形墓室,两侧各有耳室一个。墓室用土坯壁,前壁刷石灰,上画武士像。墓门呈拱形,室内以方砖铺地。由于陵墓内早已被盗空,所以不知道确切的墓主。但所幸的是在残土中发掘出金银饰品、竹雕、马鞍金边及金甲片等;陪葬墓中还发现石马、铜牛等残留下来的物件。可以看出,这种陵寝制度与当时的唐宋之制有好多相同之处,但又保持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北魏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期,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外来文化很多的融入了我国当时的文化中,古建筑在这一时期也是糅合了很多的外来文化色彩,虽然魏晋南北朝时间短,但是建筑艺术风格却是很具有特色的。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220~589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在魏、蜀、吴三国至东晋十六国这二百年间(220~420年),建筑技术没有大的进步,南北方的宫殿等大型建筑基本沿袭传统做法。史载东晋建康太庙建于公元387年,长十六间,墙壁用壁柱、壁带加固,可知仍是土木混合结构建筑。当时北方比南方落后,南方如此,则北方可知。

南朝自齐开始,宫殿转趋豪华,官员和士大夫的第宅也曰渐侈大。梁建立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都城、宫室、塔庙诸方面都有大规模建设。北朝的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吸收中原地区魏晋传统和南朝在建筑上的新发展,建设都城、宫室并大修寺庙。南北朝中后期,南方、北方在建筑上都有所发展,在构造及风格上都出现较大变化,是以后隋唐建筑新风的前奏。

现存汉阙、汉壁画、画像砖、明器中都可看到,汉代建筑的柱阑额、梁枋、屋檐都是直线,外观为直柱、水平阑额和屋檐,平坡屋顶,没有用曲线或曲面之处,风格端庄严肃。三国两晋时大多沿用汉代旧式,尚无重大改变。到南北朝后期,随着较大规模兴建宫室、寺庙活动的推动,木构架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变化和兴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都城得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都城得建筑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建筑 都城 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