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防雷设施,古代建筑防雷设施有哪些

gkctvgttk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防雷设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防雷设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屋脊上的探海有何说法?
  2. 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3. 古建筑是如何防雷的?

屋脊上的探海有何说法?

屋脊上的探海,又称脊吻兽、龙头吻等,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装饰屋顶构件。探海的形象通常是龙头、鱼身或其他吉祥动物寓意辟邪镇宅、趋吉避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探海主要具有以下象征意义:

1. 避邪镇宅:探海的形象通常具有驱邪镇宅的寓意。龙头、鱼身等吉祥动物被赋予驱邪、除恶的力量,用于保护住宅免受邪气侵扰,确保家庭安宁、繁荣。

古代建筑防雷设施,古代建筑防雷设施有哪些-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防火避雷:探海位于屋脊的最高点,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火避雷作用。在古代,人们认为探海具有避雷镇火的功能,能够保护住宅免受火灾雷击的损害。

3. 装饰美观:探海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屋脊上的探海造型丰富多样,既能展现出建筑的宏伟气势,又能展示工匠的高超技艺。

4. 社会地位象征:在古代中国,探海的大小、数量和质量通常与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有关。精美的探海装饰象征着主人的尊贵身份和显赫地位,而简陋的探海则可能表明主人的地位较低。

古代建筑防雷设施,古代建筑防雷设施有哪些-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古代建筑中,有避雷设施吗?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明世宗实录》记载: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至午门等处,在嘉靖三十六年(1556年)四月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即太和殿)延烧至谨身(即保和殿)、华盖(即中和殿)二殿,后文、武楼(即体仁阁、弘义阁),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至午门外左右廊尽焚毁。

《明神宗实录》记载: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六月已酉大雷雨,火灾至西华门楼

明朝期间皇宫经常遭受雷击起火,由此推断明朝以前应该是没有避雷设施的。如果皇都没有避雷设施,民间的建筑应该也不会有。至于清朝没有记载,现在故宫避雷针是后装上去的。

古代建筑防雷设施,古代建筑防雷设施有哪些-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避雷针是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的,他在雨中放风筝引闪电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富兰克林认为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所以他在雨中做实验,据此发明了避雷针。

不过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关于避雷措施的记载,在唐代的《炙毂子》一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法国的旅行作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也记载过:在中国的宫殿屋脊两头,都有两个昂起的龙头,龙头里会装有金属舌头伸向天空,然后舌根会链接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看法国人的描述,这个龙头的设计已经和现代的避雷针很相似了。

从上面两则资料的描述来看,我国古代是有原始的避雷针的,但是效果怎么样现在不好判断。因为在明清两代,故宫做为皇帝的家,总共发生过80多次大火,大多数是由雷击引发的。

我国古代的建筑一直是以木制结构为主,极易引发火灾,而雷击就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故宫的三大殿,它们为了突显皇帝的威严,建的格外的高大,被雷击的概率要比其他宫殿更大。

这个问题问的好,中国的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构建筑,既然是木构建筑,那防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雷击失火往往是这些木构建筑失火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数据来看,作为最重要的***宫殿群故宫,在明清两代800多年间里就有失火80多次,其中雷击失火是重要方面。

在故宫建成后的第二年,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遇雷电致火,火焰蔓延到背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将其化为一片焦土。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原地另起炉灶,花了3年的时间才全部复原。

那么,例如故宫如此重要的***宫殿群都没有做好避雷工作吗?

明代的时候,国人还不懂避雷针的作用,故宫的格局在明代也更加紧凑,所以明代时期故宫的火灾远多于清代。清代康熙以后,随着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故宫也开始使用避雷针来防御雷击火灾。我们知道,我们的木构建筑中屋顶梁架两侧各有一个鸱吻,鸱吻既可以起到保护木构梁架的作用,也是古代避火神兽,当然,它的避火功能只能体现在迷信中了。

但是,人们利用鸱吻这一宫殿建筑中的最高点,也是雷击最集中的点,在鸱吻的口中安放了一块铁片,就像鸱吻的舌头一样,然后,把铁片连上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就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

当然,这种简易的避雷针的作用有限,建国以后我们在故宫大量的木构建筑上进一步安放避雷针,以更好的防御雷击。针对故宫的建筑特点和陈列展示的设计,现在的故宫避雷设备多种多样。如有正脊的屋顶***用双支针状, 四角攒尖屋顶***用单支针状, 对金属鎏金宝顶和金属屋顶充分利用接地, 如紫禁城四角楼利用鎏金宝顶、雨花阁利用屋顶的染金龙身接地等。下图中沿着脊兽的铁丝就是避雷设备的接地线。

古建筑是如何防雷的?

中国古建筑防雷大部分还是被动防雷,主要分两方面看,让我们一起了解下。

一、自然环境

1、自然消雷

所谓自然消雷是指地表的感应电荷在雷云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尖凸物如树木、山峰、岩石建筑物等产生电晕电流,将雷云所带的部分电荷以缓和方式释放,从而降低该区域内发生雷击的概率。

像五台山这种山势起伏不定,林木覆盖广的环境,便是自然消雷的好地方。明代的《清凉山志》中便有多处雷雨天气出现「神灯」的记载,很可能就是电晕电流放电产生的闪光。

古建筑在没有现代科技和设备的情况下,***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来防御雷击。这些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和观察,并结合了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以下是一些古建筑常见的防雷措施:

  1. 建筑材料选择:古建筑通常使用导电性能较好的材料,如石头砖块木材。这些材料能够更好地分散和导电雷电的能量,减少雷击对建筑物的破坏。
  2. 建筑结构设计:古建筑的结构设计通常考虑了防雷因素。例如,建筑物的屋顶常***用坡屋顶或尖顶设计,以减少雷电击中的可能性。此外,建筑物的纵横结构和分散布局也可以减少雷电传导的路径。
  3. 地势选择:选择适当的地势也是古建筑防雷的重要考虑因素。通常会选择建筑在较高的地势上,以便雷电更容易击中地势更低的物体,减少直接击中建筑物的可能性。
  4. 避雷针:一些古建筑也使用了类似避雷针的结构,以吸引和分散雷电能量。这些避雷针通常是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铁或铜,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以提供一条更容易被雷电击中的路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防雷设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防雷设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故宫 避雷针 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