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典建筑装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典建筑装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根据正史,司马懿前期根本不会篡权夺位,司马懿只是个臣子。那么即使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还是会被颠覆。只不过会被曹爽篡位!那么,根据结合史书,给您分析。
曹丕在位期间一直压制司马懿,司马懿没掌握实权。才曹睿接任后,由于诸葛亮北伐,没办法才启用司马懿。这时候司马懿也并不是很大的政治集团,他只是一位臣子。曹魏集团还是把持军事。
后来曹睿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死前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在共同辅佐幼主曹芳的前期,两人配合还真的很好,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以礼相待,把朝政管理的仅仅有条。可是曹爽自己率先夺权!
曹爽夺权
247年,曹爽听信何晏等人谋划,将郭太后迁入永宁宫,名为安居实为软禁。此后曹爽在无人管束,曹爽便独揽国政,与弟专权,多次屡改制度,建立党羽。先是趁机夺了司马懿军权,在渐渐的便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最终司马懿连上朝的资本都没有,司马懿只好请病罢官。
- 这时候朝中就由曹爽全方位把持,这时候朝廷皆是曹爽亲信,连禁卫军都由曹爽兄弟掌管,曹爽可谓是权倾朝野,一方独大,于是乎便更加肆无忌惮,屡次突破臣子界线。
曹爽任由自己亲信官员,占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又窃取官物,而不管。自己衣食住行居然按照皇帝标准而来,珍贵玩物更是数不胜数,小妾之中还有私自带走明帝七八个才人供自己享乐。
在此间,曹羲见曹爽如此胡作非为,甚是堪忧,多次劝谏,曹爽不听。可想而知,曹爽他内心的野心该有多大,权倾朝野,手握重兵。衣食住行和皇帝无二样,他想干什么?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再往上就是学曹操“加九锡”,再往上不就篡位夺魏吗?
所以即使司马懿死了,曹魏集团还是不稳,如果曹爽跟司马懿共同辅佐幼主,那么曹魏也不会被人篡夺!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曹魏***还是会倾覆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创业容易守业难”。曹老板打江山时面临的敌人有两种:第一种外敌,分别是刘备刘老板创立的蜀国集团和孙权孙老板的吴国集团,时不时的和曹老板打一架挣挣地盘。第二种内敌,就是他自己集团公司内部影响他***实施的人。为何说曹操早点杀了司马懿,曹老板的***还会被人倾覆。首先要搞清楚曹老板***倾覆的原因是什么?虽然司马懿的存在对他的***倾覆有影响,但是司马懿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造成曹老板***倾覆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第一、曹氏集团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级并授予官职,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将官职授予有才能的人,使地方治理更好更稳定,国力提升迅速。但是有才能不代表品行优良,曹操用人,又是唯才是举,这样曹魏***中就有很多聪明人,为以后留下隐患。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因此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宗亲制
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以上八人构成了曹魏集团的宗亲势力,俗称“曹魏八***”。虽然八***看似团结一心但实际上各自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曹魏自曹丕起,对宗亲要求太过苛刻,原因是曹丕是在曹操面前吃了太多兄弟的亏了才这样的。但矫枉过正,乱世之中,宗亲才是真正的藩篱,后来曹睿也是有样学样,结果就是托孤时竟然找不到合适的宗亲来担任托孤大臣,勉强拉起来一个曹爽,结果在对方只控制了京城的情况下就直接放弃抵抗了。
第三、世族势力。
世族往往代表一个地方的势力,曹魏集团为了拉拢世族,往往会有意安排世族子弟担任官职,目的是这些世族背后的势力,并且想通过官职来控制世族。但是这些世族子弟当官后用官职为家族争取利益,家族又进一步扩大,如此循环世族势力不受控制。曹魏***得到了威胁曹老板深感世族的壮大给自己带来了压力,曹魏几代帝王,都为打压世族势力默默努力,结果把这些人逼到敌方阵营了,曹家的几代皇帝又在位不长,享位日浅,国逢幼主,又逢乱世,想让人不搞事确实有点难,又有世族的支持,司马氏于是侥幸成功。
结论
曹魏***的倾覆主要原因在于本身,而非司马懿引起,就算是司马懿早早被曹操杀掉也不能改变世族势力对曹魏***的影响。曹魏***衰弱得如此快,与世族有着极大的关系。世族在地方上拥有大量人口与土地,他们有私兵与坞堡。这个时候世族最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在他们头上,毕竟一旦有了这样的***,这些世族的利益就会大幅度的减少。虽然曹丕与曹叡选择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与世族合作,但也因此让世族逐渐兴盛,导致皇族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世族叛乱时,宗亲势单力薄,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就算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仍然逃不开被颠覆的命运。
司马懿不但是个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权臣,而且长寿啊,有能力跟他掰手腕的人都被他熬死了,他一家独大,给危在旦夕的曹魏***致命一击。个人认为,司马懿再厉害,也只是给曹魏***的灭亡添了一把柴火,是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
①苛禁宗室的政策,削弱了曹魏***的统治。
曹丕称帝后,为了防止宗室诸王权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不但建立了正规的宗室管理机构,加强对宗室势力的约束,但是却将以前的郡王降为县王。魏明帝虽然及时发现问题,将诸王的县王重新升为郡王,但是对宗室的约束仍然大于恩惠。
陈寿评《魏志·武文世王公传》时,针对曹魏分封诸王的政策时说:徒有国土之名,而无杜稷之实。
的确如陈寿所评,曹魏的宗室子弟封王之后必须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朝廷里面还要派人监视,最关键的是宗室的诸王不能担任朝中要职,不能朝觐,不能相互之间交往密切,还不能自己挑选任命封地的属官,由朝廷统一任命。可怜的是,堂堂一个郡王,往往只有百十来个老弱病残的家兵,保家自守尚显不足,更何况进京勤王了。这事实上是寒了宗室子弟的心,削弱了曹魏***的统治,乃至于发生叛乱时无力支援。
②用人重才学轻德行,致使投机分子多、忠贞之士少
我们都知道,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还下过求贤令,总的原则是“不论品德、不问出身、只看才学”,什么三教九流,只要你会两把刷子,我就用你。而身逢乱世,很多有才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曹操的谋士程昱用人肉当军粮不知道真***,但是“吴起杀妻”的类似事情发生过很多,贾诩名声也不大好,但是却当了太傅。更难以理解的是,曹操明明知道司马懿是狼顾鹰视的狠角色,还是把辅政的大事托付给他,因为他有才能啊。这就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隐患。
曹丕称帝后,对曹操重才不重德的选人标准进行了部分修改,在大臣陈群的建议下,开始同时重视考察“家世、品德和才能”,但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这个时候德行怎么样,还是那些中正说了算。在高平陵之战中,甘愿守护曹魏***的忠臣少之又少。想想历朝历代,就算是个昏君、弱智皇帝,死了以后也是哭倒了一大帮忠臣,虽然是封建思想禁锢的结果,但是起码是笼络了一帮誓死追随的人。
③士族门阀势力越来越大,皇权逐渐被稀释
曹操那时候流行的就是名士和官员推荐人才,司马懿就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荀彧是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代表陈群提出的,直接以法的形式强化了这种制度,使士族门阀的势力越来越大。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唐长孺说: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九品中正制表面看是把挑选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了中央,事实上决定权还在士族门阀的手里,而门第成为仕途的重要砝码,寒门子弟依然被排斥在外。而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家族,他的八个兄弟被称为“司马八达”,祖上能人辈出、影响很大。司马懿与大的士族门阀交情颇深,比如他和尚书陈群,一个是荀彧的门生,一个是荀彧的女婿,都是门阀士族的领袖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皇帝的地位显得就比较尴尬了。
综上所述,曹魏之亡原因众多,其中与过分打压宗室、选人重才轻德、士族门阀崛起、中央集权稀释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典建筑装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典建筑装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