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进贤建筑装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进贤建筑装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男子成年礼都有哪些内容?
古代男子成年礼最初是二十岁举行,不过到后期这个年龄就放宽到15~20都可以,标志着男子成年的便是冠礼,和冠礼对应的是女子的笄礼,女子的成年礼便一直是15岁。冠礼早期也叫成丁礼、入社礼,丁代表的就是人丁的意思,社一方面代表的宗庙一方面也代表朝堂的意思,冠礼某种程度代表的是男子开始拥有继承、独立门户、入仕的权利。和我们现在分的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有点类似,古代大致上分为垂髫、总角、束发、弱冠、而立。。。。。。等。儒家重典《仪礼》的第一篇讲的就是《士冠礼》,可见古人对冠礼的重视,这几个阶段的区分主要就是看发型。
(网络配图)
通常情况下冠礼都是在祖庙举行,由受冠者的父亲主持,会提前一段时间挑选吉日(卜筮),并会在此期间邀请参与大礼的宾客。举行的时候会安排一些亲近的有威望或有才德的长者来帮助将男子头发缠起来挽成发髻(挽髻),最后就是加冠了。相比普通人,身份更高的人可以进行一次以上的加冠,如士大夫三次、三公诸侯加四次。
当然,以上主要说的是男子的成年礼,而女在的笄礼和冠礼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说白了就是个形式而已,就像现在过生日,普通人买个蛋糕,收个手表、手机什么的为礼物,而富裕的人在五星级办大礼,送车送房送卡的。古代冠礼也是这样,在冠礼时或之后会请人“表字”(正式大名以外的别称,如李白字太白),普通人或许正经名字都没有,谁会去折腾这个呢,顶多是请个年长的老人把头发绑一下,代表成年,说不定之前早就把冠礼之前的事情都挑上了肩,这就是那句老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参考:《仪礼》、《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冠礼部》
中国古代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其中,嘉礼用于沟通人际关系、联络感情 ,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冠礼就是嘉礼的一种,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而女子15岁时行笄礼以示成年。
《礼记》中说:“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礼仪的起点。行了冠礼,表示成人,可以婚嫁,参加氏族各项活动。一般男子二十而冠,但是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会提早行冠礼。西汉年间,汉景帝病重,为了顺利传位,汉武帝刘彻16岁就行了冠礼。
冠礼通常在祖庙中举行,主要步骤为:
第一,卜筮(占卜)。通过占卜确定冠礼举行日期和参加的宾客。
第二,挽髻戴冠。依据身份,士大夫一共要加三种冠,三公诸侯需要加冠四次。士大夫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1、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
2、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
成年礼,是一个人进入成年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在中国古代,成年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表示他已经成人,被族人认可,之后可以成家。女子15岁行笄礼,之后可以成家。
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成年礼的意义在于提示进入成人的男女: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小孩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实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仪式,完成一个人角色的转变。
冠礼是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这样的男子才有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笄礼,是女孩的成年礼,也叫加笄,由女孩的家长为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入一根簪子,改变发式后表示女孩从此步入成年,可以嫁人了。
成年礼要经过三个阶:
1、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将幼稚的特征去掉。
2、蜕变期
这个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男孩进行相关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成年人的资格。
3、回归正常生活
此时,成为成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得到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
早在先秦时期,古代男子到了20岁会举行一个礼仪,来表示成年,礼仪的内容主要是给男子头顶加上冠,因此此礼仪被称为“冠礼”。冠是一种男子头顶的饰物,但是却有严格的等级分别,只有士族男子到20岁后才可佩戴,一般的庶人只能带个头巾。
到了汉魏时期,冠成了官吏的专用物品,平常门阀士族加普通百姓是不允许佩戴。不过冠还不是最高等级的饰物,比冠更牛的是冕,这个只能是由皇帝及皇帝以下的***才能佩戴,而皇帝的冠冕又在形式上和***有所区别,显示前者地位的崇高无上。
随着朝代的更迭,冠的发展变化也很大,到了宋代,秦汉时期的冠已经很少使用,冠的种类变得更加繁杂。以宋代为例,使用比较频繁的冠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天冠,佩戴者:皇帝,场合:朝会等正式会议及活动。通天冠传承秦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人打造,宋代在前者基础上加以修改,高九寸,形状像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在冠前加有***山。通天冠在皇帝每天上朝时候,还有一些正式的活动上佩戴。
远游冠,佩戴者:皇帝,太子及宗室诸王,场合:生活中。远游冠的形状和通天冠差不多,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冠前没有***山,取而代之是冠前装有展筩。一般在皇帝生活中穿戴,冠的颜色与衣服颜色需搭配。
进贤冠,佩戴者:皇帝,文职官员。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以冠上梁的数量来彰显等级,最高等级五梁进贤冠乃皇帝专用,场合与远游冠相同。三公及乡、亭候以上有封爵者佩带三梁进贤冠,诸卿、大夫、尚书、刺史、关内侯等佩带二梁进贤冠,朝中低级文官佩带一梁进贤冠。
高山冠,佩戴者:谒者,谒者仆射等。高九寸,以铁为卷梁,类似通天冠,无***山和展筩。
怎么区分汉婚头冠?
古代女人结婚时头上带的头冠叫“凤冠”。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凤冠霞帔 ( fèng guān xiá pèi )
【出处】1.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2.《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3.《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辞海》:
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
2.道家的一种贵重服装。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历史文献中将中国古代帝王与官吏礼服制度的产生提到很早的时代,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资料来看,还没有确实的证据来证明在先秦时期已经定型。尽管上下阶层之间的冠冕服饰有区别,但直至汉代初年,似乎仍没有形成等级分明的官吏礼服。从山东、河南和陕西北部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各级官吏从服装式样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那么当时是如何区分这些等级森严的官员官职的高下呢?最大的可能就是通过头上所戴的冠帽和腰间所佩戴的绶带这些特征来区分等级品秩的。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的冠冕十分丰富,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长冠,也有称之为斋冠、鹊尾冠等,大多用朱皮编成内框,外面罩有黑色的漆纱,使用时套在发髻上。总体形制沿袭了战国时期楚国流行的冠帽形制,长沙***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就头戴高高的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男俑头上也戴有一个向后上方倾斜的梯形长木板,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当时的长冠。
进贤冠,是汉代最普通的一种冠饰,一般为文官和儒生日常所戴,它是由先秦时期的缁布冠演变而来。下面是一个套在头上的冠圈,冠圈上装有用铁或竹、木所作的冠梁。公侯的冠上装三道梁,二千石至博士级别的官员,冠为两道梁。博士以下的吏员与儒生们的冠则只有一道梁。
这种冠的形象在汉代文物中出现得最多。山东嘉祥武氏石室画像、山东长清孝堂山石室画像、及河南、江苏、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画像石上都可以找到例子。
武冠,又称武弁大冠,是武冠们所戴,是武冠的朝服,它一般与巾帻结合而戴,可以把整个头部包裹起来,便于保护头部。在甘肃省磨咀子62号墓出土有一件武冠,冠两端有垂下的护耳,耳下有缨,可以系在颌下。前额部分突出,另包有巾帻。
在汉代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中经常可以看到带着武冠的官员、武士、近卫等形象。汉代的宫廷侍卫官员,如常侍、侍中等高级武官还要在所戴的武冠上加戴黄金铛、玉蝉等装饰品。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就出土了一件当时装饰在冠上的金附蝉。此外,宫廷武官们还要在冠旁佩带一条貂尾作为装饰。一般侍中的貂尾垂在左边,常侍的貂尾垂在右边,以示区别。
除以上三种常见的冠之外,还有皇帝平常所戴的通天冠、司法人员所戴的法冠及官吏和近侍所戴的高山冠等,都是汉代官员日常所戴冠帽的种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进贤建筑装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进贤建筑装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