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农家木质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农家木质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最复杂的木制藻井?
今儿我将用一件国宝藻井回答题主的问题,这也是笔者探访过的中国古建筑中最美最繁复的藻井了,它便是现今保存在北京古建博物馆的太岁殿里国家一级文物,它原是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三世佛头顶上的藻井原物。现场感漂亮到炸裂。我先上几张我亲手实拍的照片,咱边看边说藻井的那些事儿。
所谓藻井呢,说直白点就是古建筑室内遮蔽建筑内顶部的东西,通常形状为伞盖状,但会因为建筑的品级而有所区别,一般的***敕建的佛寺或者古建中都十分精美,比如今天看到的这个就是***敕建的,他几乎代表了明代最高级的规制,藻井的得名在《风俗通》中有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因为古人做的古建筑基本都是以木头为主,所以最怕火,而井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在这个“井”的旁边绘制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莲花等),是想用这些水性的东西压伏火魔的作祟,用以保佑古建筑物的安全,不被火灾侵扰。
好了,在多发几张隆福寺藻井的细节图给大家欣赏,这个隆福寺也是命运多舛,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一直到清朝雍正九年的时候重修,就这样一直保存到了1***6年,但是不幸的是76年唐山大地震的波及,把这座古寺几乎震塌,文物局的人员赶忙吧大殿之上的这个珍贵文物拆下保存,后来1991年修复后在移存到了现在的古建博物馆中展出。各位有兴趣的话建议亲自前往,一定会不虚此行。
古建筑椽子出不出屋檐板?
古建筑椽子通常不会出屋檐板。椽子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用来支撑屋檐。屋檐板则是用来覆盖在椽子上,起到遮阳、挡雨和装饰作用。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屋檐板通常是由木材制成,有时也会使用瓦片等材料。椽子和屋檐板共同构成了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屋面结构,为房屋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遮阳作用。
我国现存最大的木质宫殿?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宫殿是故宫太和殿,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处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古建木结构一般用什么木材?
古建筑中常用的木材,一般为原木和锯成片的板方材,大木中最常用的是杉(SHAN)木,同时也有用到松木、粟木、榉木、柏木、楠木等,具体如下:
1、杉(SHAN)木。多用于厅堂及亭台楼阁木结构中的柱子、桁条、椽条、望板楣檐、勒望条等。杉木的抗腐性能和抗压性能稳定,不易被虫蛀,且木材自重轻不易变形,是较为理想的建筑材料,抗压腕力的刚性是很好的,抗震性能也不错。
2、松。在古建筑中用的不太广泛,一般柱、梁、枋、桁等都不用松木做,它的硬度好于杉木,但防腐防虫性却不及杉木,加之松木的挠度较大,易开裂变形,而且处理不好油囊日后还有渗油的问题。在过分考虑成本时才用松木,但需做好防腐防虫措施后再用。常用于一些草架部分和一些轩内的弯椽与草望板上。
3、粟木、榉木。 此二种为材质坚韧的木材,古建筑中常用于做一些承重的构架上,如开间的骑门梁、进深的大梁、花篮厅的花篮大梁及转角梁垫、柱眼门木梢等。
4、柏木。常用作装修(或小木作)及槛、实拼门中的木梢、过墙板上的插横板,工具中做木锤,瓦工中的罗谷抄板,也有用来做扁做大梁的。
5、香樟。常用做弯椽,弯件转角和木雕件如楼梯转角扶手、佛像、美人靠(吴王靠)的脚料、花板、斗拱昂等(也是过去民间做衣柜、食物箱的材料)
6、楠木。一般只有用在殿宇、宫殿及高档厅堂建设中用楠木做柱、梁江南一些花厅也有部分梁、柱或部分装修用楠木的。
7、银杏木。 常用于高级的木装修上。由于它不易变形,木质细腻光滑又易于雕刻,常用于厅堂中的木装修、地罩,匾额,抱对,招牌及精细雕刻的夹堂板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农家木质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农家木质建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