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保护的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保护的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朝历代皇陵如何保护?
秦始皇,就有钱任性把自己陵寝搞得严严实实的,开不了,谁开谁死,再设几个烟雾弹。
汉代,君不见咸阳原上那一片哦,十几个皇帝规规矩矩排好在那,为了守护陵寝,在旁边设了陵邑,用一座城的人来守!但凡这家天下没完,那都没啥事~
要是这家天下完了?那就看运气了,有些时过境迁被藏好了找不到也就算了,要不然,你看看曹操盗墓多猖狂就知道了。
明十三陵等等都有迹可循,但这帝王陵,没人手不好盗不是,所以天下还在就有人守,天下不在了就看是不是乱世吧。
历朝历代的皇陵都是怎样保护的?那有许多的说法及传说,而要比较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则很有必要从我国古代的陵墓史说起。
我国古代皇帝陵,自春秋战国时的赵肃候的寿陵起,以坐西向东,方形封土堆式为主。隋唐之后,逐渐发展演变成坐北向南依山为陵式。
这两种模式,在确定陵址时有以下共同之点:❶一是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陵区,如无特殊情况,本朝皇帝去世后都埋在陵区之内。❷二是为了便于保护、管理、供奉以及朝拜祭祀,陵区往往都修建在离京都不远的地方。❸三是陵区的位置大都选在很少发生水灾、地势比较高峻之处。
比如位于咸阳周陵乡的以公陵、永陵为主的先秦陵区;位于湖北楚都纪南城周围的楚陵区;位于北京近郊的明十三陵,以及位于咸阳北塬的汉代五陵源等等,都是如此。唐王朝把陵区选在距唐都不远的渭北高原上,也是符合历代帝王选址的基本规律的。只是鉴于堆土式陵墓每每被盗的教训,就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便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先河。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开始在选址时的各项考虑,建造时的质量及安全防盗措施之外,并且在同一个王朝统治时期,皇陵及其陪葬墓均有专人或军队看护,根本无行盗的可能性。只有在天下大乱、王朝崩溃之时,才有被盗的可能。当然,还有就是在其他朝代,官盗或民间盗墓贼盗掘的可能。
大家说呢?除了本朝代自己子孙的守护,其他朝代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是不是!
为保护古建筑所做出贡献的名人名事?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罗哲文
建国初期接受修复长城的任务,那时通向长城的山路异常崎岖,我们只能从老乡家借来毛驴,冒着随时可能掉下山谷的危险,走大半天才能到山顶。修补长城更危险,山路太陡只能用山羊驮砖,一只羊一次只能驮两块砖。”提起这些往事,罗老不无感慨地说,从17岁起干上了文物这一行,就在每天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身体,80岁时去楼兰也完全能适应,一点也不辛苦。如今,罗老外出仍然保持着身背三个相机的习惯,能走路绝不坐车,更不喜欢让别人搀扶。
梁思成(1901—1***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东京,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曾在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1932年,主持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林徽因等人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2700多件唐至清代古建筑遗物;1946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1948年平津战役前,他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1950年初,他与陈占祥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建议保护古建筑和城墙,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但未被***纳。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为中国古代建筑保护做出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保护的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保护的建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