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榫头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榫头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建筑榫卯体现了什么思维?
榫卯结构的背后,体现着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意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顺应自然规律,谋求万物为人类所用,人类与万物和谐相处。同样,榫卯结构也最有效地利用了木材的特性,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统一。
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代木制工艺的基本制作模式,在整件器物上,不用一钉、一丝金属连接,全部***用凹凸结合的榫卯构成,纯手工制作。榫卯咬合,构成巧妙且富有弹性的框架,相互间的匹配更加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直到今天,榫卯结构在木艺制作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人影响依旧深远。如运用榫卯结构,减少了胶黏剂的使用,木材的本色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清新的自然气息,保持一份本然之美。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可以说,榫卯结构是我国工艺文化精神的传承,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历史比汉字还要悠久。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如今再来看这些经典榫卯结构的工艺,仿佛重温了惊艳世界的中国之美。
榫卯,什么意思?
榫卯,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精髓,是指两个木构件***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并加固起来。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一旦咬合,两块木结构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对于实木家具而言,榫卯结构就是它们的灵魂,尽管在大工业生产阶段,钉子和胶水被广泛应用,但只有榫卯结构才能让人感受到中国家具制作中的工匠精神。
榫卯释义:榫头和卯眼。亦特指榫头。榫卯(sǔn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为什么说“榫卯”是古代伟大的发明?
卯结构是一种很普遍使用的木凿技术,起源非常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伟大的发明。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榫头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榫头结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