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洛阳白马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洛阳白马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马寺的建造背景?
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总面积6万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寺内林木苍劲,殿院幽深,香烟燎绕,充满了宗教的神秘和肃穆。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修建的第一座寺院,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展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
据有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夜寝南宫,梦一身高丈六、顶现灵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飞绕殿庭。
第二天早朝,汉明帝说梦。博士傅毅奏道:臣闻西方有神,人称为佛,似陛下梦境。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
蔡音等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险途。当他们历尽艰辛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时,巧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看到了高僧携带的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毡像。蔡音等恳请高僧赴东土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高僧随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达洛阳。汉明帝大喜,礼待高僧,并安排他们暂住鸿胪寺(汉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
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命名“白马寺”。“寺”字源于天竺僧暂住的鸿胪寺。后来,“寺”便成为中国寺院的统称。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带着两个沙门,用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 域,回到了洛阳。 汉明帝并不懂佛经,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对送经前来的两位沙门倒很尊敬。第 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儿, 这座寺就叫白马寺(在今洛阳市东)。
洛阳白马寺多大面积?
约14万平方米。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在中国佛教史上被尊为“释源”和“祖庭”,1961年被***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您知道洛阳白马寺山门前石马的由来吗?它是不是驮经的白马?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
东汉时期,天竺的两位高僧,一名摄摩腾,一名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像和《四十二章经》,不辞万里,来到洛阳。汉明帝对友邻佛国的两位高僧异常敬重,指令在洛阳城西盖了规模宏伟的佛寺,供两位高僧居住。驮经白马也养在那里,故称白马寺。后人就在山门前塑了两匹白马永久纪念此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洛阳白马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洛阳白马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