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舍利塔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舍利塔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齐云塔有几层?
寻访白马寺 齐云塔
13层
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2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据传说,初建时塔九层,为木塔。“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窣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发岩丘峙,号曰齐云。”寺成之后,多有毁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木塔再遭劫火,寺与浮图俱废,唯留遗址。
1175年,彦公大士重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今之齐云塔,即为此次所修。塔为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身上下十三层,通高53米,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再向上三层,可直达塔顶。
世界著名寺塔?
1、仰光大金塔
金碧辉煌的缅甸仰光大金塔,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起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驰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气势宏伟、建筑精湛的仰光大金塔,不仅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价值昂贵的佛塔。
一枝塔影映通州出自哪里?
《清明上河图》
因为“一枝塔影映通州”这句诗是描写《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场景,该画作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描绘了当时的京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因此可以确定这句诗出自《清明上河图》。
此画作为中国画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除了描绘了繁华的城市景象,还展现了士农工商四民的生活场景,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枝塔影映通州是出自元朝著名诗人郑思肖的《清明上河图》诗,该诗以故乡的景色为主题,描写了风景宜人的通州。
其中“一枝塔影”指的是远处通州的一座高塔,在夕阳的映照下,塔影显得格外婉约。
这一句诗有着浓郁的写意性和韵律美,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不朽经典。
延伸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以北宋汴京市井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庶民百姓们的生活场景,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篇章。
郑思肖的诗歌天成,以北国山水、故乡人情为创作内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应都十分显著,至今仍被许多人传诵和欣赏。
一枝塔影映通州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
因为《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民歌特色的长诗,该句所表达的是诗人听到琵琶声想起了故乡的感受,唐朝的通州,而一枝塔影则是刻画出了古代居所建筑的形象和地标性建筑的特征,因此用于形容和抒发诗人思乡之情。
此外,“一枝塔影映通州”这个词汇在后来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流行的表达方式,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游园惊梦》
因为《游园惊梦》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其中一句“一枝塔影映通州”描述游人在灵芝山上俯瞰通州景色时的感受。
这句诗被后人广泛传唱,并被认为是描绘明代京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该句诗描绘了塔影下的通州美景,也寓意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
除了这句经典的描写,整篇《游园惊梦》还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和幽默感,被认为是明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东营天宁寺介绍?
天宁寺文化旅游区,位于垦利区西部,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是天宁湖湿地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天宁寺大雄宝殿于2013年6月14日举行开光大典正式对游人开放;2014年5月4日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主要包括天宁寺、民俗文化街、溢洪河公园、功德林、佛学院和休闲运动区六大区地。其中,天宁寺主要建设三个区:寺庙建筑区,由大雄宝殿、舍利塔及周围环绕的偏殿组成;生活服务区由僧房、居士房以及配套设施组成;佛教文化宣传区由佛教文化展览区和步行街组成。民俗文化街占地300余亩,主要建设商业文化街和文化园区。利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用中轴对称式布局,打造“一街四园”。即:民俗文化街,布局带状商铺;两侧布局四个不同业态的商业文化园区“颐园”、“熙园”、“雅园”、“博园”,打造旅游商品售卖,谈经论道、品茶闻香、修身养性的场所。
溢洪河公园以“滨河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为定位,以佛学文化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拟打造为人们熏习佛法、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佛学院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造中国佛教专门人才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2017年开始***打造黄河口天宁水镇,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总投资33.4亿元。建设后的天宁水镇将以天宁寺为核心,整合天宁寺生态林场、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天宁寺文化旅游区及休闲主题公园等***,打造以湿地风光为特色,融度***旅游、健康养生、创意文化、休闲***为一体的5A级文化旅游景区。
景区信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舍利塔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舍利塔建筑风格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