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有哪些?
答: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大致可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5大类。
1、蒙学教材:《急就篇》
2、经学教材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
3、文选教材 《昭明文选》
4、诗选教材 《诗经》
5、作文教材 《文章轨范》
我国的蒙学教材的代表作是《急就篇》,大致可分为七类:一是综合类,比如《三字经》等;二是***道德类,比如《增广贤文》等;三是历史知识类,比如《十七史蒙求》等:四是名物常识类,比如《幼学琼林》等;五是诗歌类,比如《神童诗》等;六是工具书类,比如《文字蒙求》等;七是作文类,比如《声律启蒙》等。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学教材不仅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教材,而且是紧接在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之后的读写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教材。
文选教材的编纂始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创举。《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赋文章总集。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选教材当然要数据说是经孔子亲自删削审定的《诗经》。
古代的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主要静观天下,攻读经史子集。即广学太初有道,道即是神。天道生兆物相生相克,君臣佐使,四诊八纲五脏六腑为宇宙法规,天气光磁场***内外太学也,替天行善王道十邦十助十不欺,养众生产生存生儿女伸人类,呵护水土木金火电地球好***,生生不息至无极!
古代的书院功能其实是很明显的。书院在诞生之初与修书、藏书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发展而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并扩展为六大事业。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有许多鸿儒名贤加入其建设,并在此讲学研讨,使得所包含的内涵也不断扩大,凝聚着历朝历代统治者以及文人墨客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物化的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而成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复合载体,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下面主要介绍三种功能:
一是宏盛的书院藏书
书院与书有着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书就没有书院。唐宋以降,藏书即成为书院的一种事业追求。而经千余年的努力,也使书院藏书成就恢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书征集、编目、保管、借阅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得以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二、赫然的修书刻书
书院与书籍血肉相连,这是讨论书院藏书事业时一直强调的观点。同样,修书刻书也是书院与生俱来的一大功能。唐宋以来,修书、刻书成为书院的一种事业追求,通过千年的努力,使得“书院本”在中国印刷出版和版本学界地位赫然。
三、不朽的祭祀传统
书院祭祀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学校祭祀,而学校祭祀又来自于社会广泛的亲族血缘祭祀,对祖宗的祭祀,反映在教育活动上,便是祭祀儒学的祖宗——孔子及其一大批圣哲与先儒,同时包括一大批本学派本书院的开山祖师与先师先贤,以及一大批地方的乡宦乡贤。
欢迎关注每天读宋词,爱诗词也爱书院文化。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教育机构,对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历程。
据文献记载,书院兴起于唐代时期。这一名称最早指的是一种收藏、整理、校对书籍的官方机构,在唐玄宗时期,属于编制内的官府组成部门。清朝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作为官方机构,书院一开始就更多承担了***机关的管理职能。
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朝廷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立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在此讲学、宴饮、赋诗。
丽正书院的设置源于一次大规模修书的行动中。当时,唐玄宗***纳大臣的建议,命令整理古旧藏书。据《旧唐书》记载:“于东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广***天下异本”。这次书籍整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李隆基很是高兴。因为在乾元殿里撰写整理了经、史、集,在***六年冬,唐玄宗把乾元殿更名丽正修书院,设置了院使及检校官,并把修书官改为丽正殿直学士。至此,丽正书院宣告成立。它作为***直属机构,书院就正式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机构的书院,其职能不断拓展,教育职能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士人愿意接受书院教育。同时,这一机构也逐渐在民间发展壮大起来。“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曾经写过一首《题玉真观李泌书院》的诗文:“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李泌和韩翃是同时期的人,他曾经历仕四朝,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代宗即位期间,两度隐居衡山。诗文中的“李泌书院”就是一个私人书院。
唐末五代时期,战争烽烟不断,社会日益动荡,虽然一大批读书人抱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无可奈何之中,他们一头扎进古字堆里,潜心读书,游走讲学。这时候,书院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地方。
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私人书院,这些书院往往以地名、自己的名字或官职来命名。
朝廷设立的书院门槛高、难度大,一大批想读书的儒生被拒之门外。私人建立的书院越来越多,这为更多的读书人打开了学习通道。加上私人书院环境清幽、膳食便利、教学认真,大批学子蜂拥而至。他们在书院里读书修学,继而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就这样,书院也由唐代时期中央官府的藏书机构,转变成为民间学子的读书之地。时间往前走着,书院又扩展成为古代学者聚会交流的一个场所。他们在其中举行修书、校书、读书、著书、教学、祭祀、歌赋、吟诗等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北宋时期,书院不但数量剧增,而且规模逐步扩大,书院制度也走向完善。北宋初期,社会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较于之前得以恢复,但仍旧处于朝廷无暇顾及的局面。于是,想要实现自己抱负的士子们,选择在民间书院学习。与此同时,朝廷也对私人书院进行了资助和扶持。因此,从北宋初年开始,书院便迅速蓬勃起来。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时,得以考证的书院就达37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