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日古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日古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时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1、语言文字方面
在公元前后,大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后来经过汉文字的传播,公元5世纪后,汉字开始在日本列岛上正式使用。
隋唐时期,伴随着大量的使团、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成员大多文化素养较高,对文化的理解度和吸收度较好,对于汉文字的学习也更深入。由此日本一些有识之士便着眼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消化汉字的基础上借用汉字的读音来标记其语言; 借用汉字的训读音来
中日文化交流之遣唐使
中日文化交流之鉴真东渡
过渡:除了来往日益频繁的遣唐使,还有六次东渡日本的一位僧人为中日文化交流,
1.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其中历时12年,虽然双目失明,但最终第六次达到日本。
2.他在日本传播佛经,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教师总结:鉴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终到日本,中日两国人民的赞扬与称颂更是表达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3.中印文化交流之玄奘西行
过渡:鉴真的持之以恒,令人折服,在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同样,组织“重走玄奘西行路”活动,创设情境,穿越历史,重走西行之路。
从《玄奘西行与归国路线图》中,可以看到玄奘西行路是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最终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游学。
展示《***西域记》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玄奘西行带来哪些丰硕成果?
中国古建筑与和风的区别?
1.中国古建筑底部是夯土基台,和式建筑底部是杆栏式。中国远古时代有避洪需求,所以夯土技术使用多;日本有防湿潮防虫蛇兽需求,所以杆栏式使用多。中日选择差异。
2.中国古建筑山墙面(侧面)简洁,门正南北,方向性强,和式建筑山墙面装饰多,建筑方向性不强。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学地理学发达,对方向辨别要求高——由日月房脊屋缘的相对方位距离可知晓节气,进而知晓季节气候;日本梁柱布置更随意,有破风(人字状装饰设计)干扰,方向感不强。中国更严谨实用。
3.中国古建筑斗拱梁架设计精密,结构精简,屋顶曲折平缓,内部使用空间大;和式建筑在宋代后自行发展,使用小屋组、化妆椽(***椽,仿汉式但不受力,仅用作装饰)等结构,屋顶臃肿肥大(大头病)。中国建筑强于日本。
4.中国古建筑门多有轴,室内使用屏风,内部空间整体性强,屏风有遮蔽隐私作用;和式建筑内大量使用推拉门(屏风演化)分割空间,使空间方格化,而因为推拉门的弱封闭性,屋外回廊和内部空间联系更紧密更一体化。汉式建筑内部整体性强,私密性强(墙上门窗不多),日式建筑内部空间方格化,开放性私密性兼顾,中日风味各异。
中日园林文化对比?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第三,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日古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日古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