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丈量工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丈量工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丈量房屋面积的人叫什么?
鲁班尺,全称“鲁班营造尺”,亦作“鲁班尺”,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今工匠所用的曲尺。鲁班尺长约46.08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又称“角尺”,主要用来校验刨削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
中国古代知名旅行家徐霞客是从哪里开始记录的?
浙江宁海。
1613年5月19日,中国明代大旅行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自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足迹遍及现今的浙江、上海、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北京等19个省份,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研究中国山川地貌、探寻明代社会历史、启迪人们开拓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
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行走在路上
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字振之,号霞客,1587.1.5—1641.3.8)经34年的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的著作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一生纵游四方,且不辞辛苦将所见所感撰写成篇,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清朝时怎么用弓分土地?
在清朝用步弓分土地,步弓是一种土地丈量工具。
步弓—丈量土地用的一种木制器具。上有柄,略如弓形,两足间相距为一步。相当于旧时营造尺五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定步弓》:“丈田地以步弓为准,其弓悉用宪颁旧式。每村乡地,照式各备数张,呈县验明,印烙,方许应用。
清代丈量土地以“弓”三百六十弓为一里,二百四十方弓为一亩。经丈量后确定该地段的长与阔“弓口”,亦即核定了该地亩的实际面积。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国家的田赋征收、民间的土地租佃、典当、买卖,以及其他等,都牵涉到田土计量。搞清田土计量,对于研究经济史更尤其显得重要。
中国古人怎么测量面积?
径一周三”(汉·赵爽《周髀算经注》)或“径一围三”,是中国古人圆周与直径互为换算的基本方法。这一表述用公式表示, 就是 C=3XD。这种方法康熙时代还在使用。
“术曰: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是中国古代算数书所表述的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意思是:“算术讲:圆的面积就是用圆的直径自乘(即直径的平方),再乘以三,最后除以四。”用公式表示,就是S=3*D²/4;
深度剖析一下古人的测量方式。
一、身体度量法
长度的度量都是从人身体部件的长度开始定义的,比如市尺,英尺、英寸。
最简单的测量方式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习惯当中,比如:一拃(zha)、两拃(zha)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里”,“一里地”、“二里地”,但是这个“里”在古代不仅是两地长度的表示,更是行走难度的展现。同一条路,从A到B地是70里地,可是从B到A就是100里地。因为从A到B行走容易,所以就短。
先秦时商鞅规定“举足为跬,倍跬为步”,即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卖出为“步”。跬是早期社会中,土地面积测量的最小单位。秦代曾规定“六尺为步”相当于现在的1.4米。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来测量。两手合盛就是掬,一只手盛的就是“溢”。人们***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计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变得有据可依。
二、工具度量法
司马迁在《中记》中写到大禹治水时有这样一段话:“(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行,以开***,通九道”。在这里,司马迁给我们展现了禹带领测量队治水的生动画卷。你看,禹带着测量人员,肩扛测量仪器,准、绳、规、矩样样具备。
“立竿见影”这个成语相信都听到过,既是表示立马见到效果,又可以用光的传播来测量时间和距离。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
《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的记载。《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而***的长官把图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
文中的“百物而为之备”,很明显说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图。可惜,原物流传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地图。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
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1986年我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 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据有关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1300多年,比1***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300年。
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一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
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专家们认为,该地图的出土为我国先秦发达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 太史监就是专门绘制地图和测量面积的部门!但在古代不可能做到多精确都是靠估算的!
可参考:
“径一周三”(汉·赵爽《周髀算经注》)或“径一围三”,是中国古人圆周与直径互为换算的基本方法。这一表述用公式表示, 就是 C=3XD。这种方法康熙时代还在使用。
“术曰: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是中国古代算数书所表述的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意思是:“算术讲:圆的面积就是用圆的直径自乘(即直径的平方),再乘以三,最后除以四。”用公式表示,就是S=3*D²/4;
扩展资料:
我们知道了圆周率即π=3.1415926,可中国古人很少有人知道并加以运用,这为数寥寥的智者也就是祖冲之流。整个社会都以3作为圆周与直径的比率,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圆周率。
用这样的方法或公式进行运算,显然误差很大。无足轻重的估算也就罢了,真要是运用到皇宫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麻烦可就大了。当然,古人中也有聪明之人,如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是负责***土木建筑的大匠卿,受家庭影响,祖冲之打小开始就对机械制造、工程运算感兴趣,经过认真探索,他总结出圆周与直径的换算比率有“约率”值和“密律”值。
所谓约率,就是换算比率不甚精确大概其、大约摸的比率,即22/7;所谓密律,就是换算比率精确度、精密度较高的比率,即355/113,与今天所通用的圆周率π值相比,密律精确到了后七位。
遗憾的是,尽管祖冲之写出了《缀术》等一些列重要学术著作,把圆周率π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而主掌教育的“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后世之人依然使用“径一围三”之法来进行圆周与直径换算,直到现代数学引入中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丈量工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丈量工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