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名建筑大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名建筑大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修大坝用什么材料?
主要是三和土。
古代时候,经过人工修筑,下不甚漏,上不甚蒸发的积水池,古代叫水库,和现在的水库概念不完全相同。明末徐光启引进西欧水利技术,编译《泰西水法》才提出这一名词并提出修筑方法九条:“一曰具”,按一定规格要求准备石、砖、灰、沙等物料;“二曰齐(剂)”,按衬砌,打三和土,抹面等不同的要求,搀和灰浆,各类灰浆有规定的水、灰、***例,或加入瓦屑的分量;“三曰凿”,根据需要与地形选择库址,库数,库容和库的结构。
对永久的水坝宜***用混凝土坝,其耐用,坚固,能够起到拦水的作用,可以提高其水头,还可以起到防渗的作用;成本较高。
土石坝成本低,一般适用小型的拦水坝,但其不能拦过高的水头,易懂溃坝!易产生蚁穴,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说的此种现象。
橡胶坝多用于城市里护城河的一种拦水坝,成本较高。主要用于景观工程。
主要结构材料是条石和木桩,用木桩做基础(桩基),条石做主体。
主要接合材料,条石之间一般用石锭或铁锭连接,并用石灰、糯米、桐油等等勾缝。
1、口袋型的地形,腹地广,出口窄,腹地广有利于集水,出口窄有利于建坝; 2、河流的落差,水量大; 3、地质情况,是否处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怎样;是否有断裂带。 重点要考虑岩层本身的承受力(如果其他因素决定要建设的话,在承受力不足的地段都可以通过工程措施解决的) 如果有渗漏可能,在工程施工中可对坝基进行防渗漏处理。
理论上选择背斜,因有天然拱形支撑,承重。不选向斜,是恐有漏水之欤,因其地下含水层似连通管。亦不选断层,恐引发较强地震,使工程遭破坏。 实际中,选址主要考虑:岩性、坚固性、渗水率。
且所在地地质无破坏性地震历史,位于稳定地块而非活动带,岩性坚硬,
周围无明显山体移动、无大的应力释放及岩崩等。 背斜、向斜均有建坝者,一般不选断层,因其具有断层活动性。
三峡大坝在古代叫什么?
三峡大坝在古代叫;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的称谓,东汉末三峡作为地名估计已广泛在民间使用,三国以后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书面。
唐宋时三峡作为地名三峡从西向东称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今瞿塘峡得名在盛唐时,北宋时期今瞿塘峡又叫西陵峡,今西陵峡又叫归峡。
古代没有三峡大坝,大坝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坝轴线全长约2309米,坝顶高程185米。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发电工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名建筑大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名建筑大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