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建筑保护,古代文化建筑保护措施

gkctvgttk 2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文化建筑保护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文化建筑保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古建筑如何隔热?
  2. 安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介绍?
  3. 古代的建筑是用什么搭稳的?
  4. 我国古建筑多毁于火灾,您知道的关于古人采取的防火措施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如何隔热?

比如,厚重的屋顶,有利于隔热。2006年,太和殿大修时,记者有幸登上殿顶。可以清楚地看到,琉璃瓦之下铺有一层厚厚的“泥”。专家当时解释说,这叫“灰背”,有好几层,每层分别由不同材料按比例混合而成,总厚度约30厘米。厚厚的灰背层使得宫殿屋顶犹如覆盖了隔热层,在夏天不会因为阳光照射而变得炽热。

此外,建筑的抬梁式梁架空间也有利于建筑本身隔热。参观古代庙宇内部时,大家可能注意过,不少房顶上部空间是由多根长短不一的木梁柱错落搭建,直至房顶,形成一定的空间。紫禁城的殿宇也是如此。由下往上,空间一层比一层小,层层搭设,就像层层上抬一样,简单地说,这就是抬梁式梁架。这种架空的构造,使外部热量在向殿内传导时距离变长,室内温度变化放缓。

古代文化建筑保护,古代文化建筑保护措施-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立夏之后,内务府营造司还会在后院落里搭设凉棚。凉棚覆盖整个院落,上开天窗、亮窗,既可遮挡阳光对院落的直晒,让室外处于阴凉中,又可以根据阳光的强弱随时调节光线。凉棚虽然是用杉蒿、苇席绑扎而成,但外观与所在院落的建筑形式大体相同,因而几乎没有违和感。这种凉棚,不仅可以遮阳防雨,而且空间非常开阔,通风散热极为方便,有利于帝王后妃在建筑外面避暑纳凉。

古人建筑材料使用方面也是很讲究的,我们知道古建筑屋顶的木板基层上,通常会铺设一层30厘米厚的泥背。这些泥背主要由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加之古建筑中的墙十分厚,可以吸收大量来自屋外的热量,避免过多热量直接传入室内。

安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介绍?

安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隶属于安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称安阳市古建文物管理所,于1984年5月,经安阳市编制委员会安编(1984)56号文件批准成立,为全供事业单位,编制5人,1994年7月,经安阳市编制委员会安编办(1994)6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安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古代文化建筑保护,古代文化建筑保护措施-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要职责:从事安阳市辖区内古代建筑的调查、科研和保护工作;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的设计施工;安阳市各县区有关古建筑保护的业务指导,以及安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科研工作。

古代的建筑是用什么搭稳的?

榫卯

在古代,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还是以木头为主,及少数的地区会根据地域特点使用黄土和竹子。古人们建造房屋是***用榫卯的方法,将两块不同的木块紧密连接在一起。可能很多人对于榫卯这个词会很陌生。其实,它就是将两块木块衔接处打造成凹凸形状,使凹处能与凸出形成完美对接。

古代文化建筑保护,古代文化建筑保护措施-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国古建筑多毁于火灾,您知道的关于古人***取的防火措施有哪些?

唐代

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种叫做水袋的灭火器。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

宋代

宋代有关消防的法律基本照抄唐律,为做好消防工作,除了立法,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消防队。

北宋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军巡铺的铺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不但消防救火技术过硬,还很有责任心。

在救火时,铺兵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运水的、有灭火的,还有救护居民的。因为组织得好,每遇火灾,军巡铺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扑灭火势,而且还不会劳民伤财。

除了救火,军巡铺还负责防火,每到夜晚,铺兵就要深入街头巷尾检查消防情况,并提醒居民注意防火。

灭火工具·水囊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军巡铺配备有各种灭火工具,如大大小小的桶、斧锯、梯子、绳索等,应有尽有。而水囊是宋代消防队最常用的灭火装备。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文化建筑保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文化建筑保护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安阳市 保护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