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八作,古建筑八大作

gkctvgttk 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八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八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关建筑房屋的诗句?
  2. 唐,宋,元,明建筑和斗拱,谁知道这4个朝代斗拱和建筑的特点啊,我要做配音,简短介绍就好。求助啊?
  3. 古代多用什么做排水口的形状?
  4. 硂是什么意思?在建筑上做什么讲啊?

有关建筑房屋诗句

1.九重阊阖开天阙

2.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古代建筑八作,古建筑八大作-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一间茅屋,尚自修治。任狂风吹,连檐破碎。枓栱斜欹,看著倒也。墙壁作散土一堆,主人翁永不来归。

4.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唐,宋,元,明建筑和斗拱,谁知道这4个朝代斗拱和建筑的特点啊,我要做配音,简短介绍就好。求助啊?

唐宋斗拱”VS“明清斗拱” 1、唐宋斗拱与梁、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结合为一体,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古代建筑八作,古建筑八大作-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明清斗拱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中间层次,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简化结构,节省木材,达到了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3、二者区别:(1)唐宋建筑有比较明显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具有动态感;而明清建筑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则不明显。(2)唐宋建筑屋顶部分在立面高度所占比例较小,出檐深远,显得轻盈;而明清建筑屋顶部分所占比例较大,且出檐较小,显得端庄。(3)唐宋建筑的斗拱多有鲜明的结构作用,每个开间的斗拱数攒数不多,但斗拱构件尺度较大;明清建筑的斗拱结构作用淡化,装饰意味增强,开间内的斗拱攒数较多,但斗拱构件尺寸减小了。(4)唐宋建筑的檐柱多有侧脚、生起,柱子多有收分等作法,明清的这种作法则较少。(5)其他构件的细节也有很多不同,如唐宋时常见月梁而明清则少用,唐宋时柱子断面形式多样(如多边形、圆形)而明清则以圆柱为主。唐宋建筑有叉手、托脚等手法,而明清则少使用。唐宋建筑的大额枋断面高大于宽,明清额枋则接近于1:1

古代多用什么排水口的形状?

在我国古建筑中多用的形状作排水口的装饰是螭。

螭(chī )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它是龙九子中的一子,好险,勇猛,檐翘起的部分都有它,称为螭吻。盘螭,则是他两两盘卷的样子,曹植《桂之树行》即有“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的句子

古代建筑八作,古建筑八大作-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硂是什么意思?在建筑上做什么讲啊?

应该是“砼”吧!

拼音:tóng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八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八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斗拱 建筑 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