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边疆建筑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代边疆建筑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城有限的建筑高度,如何起到捍卫边疆的巨大作用?
长城本身也只是个死物,顶不住北方民族进攻的根源还是中原王朝军事实力不行,这个锅长城不能背。
长城实际上是充当中原王朝边境防御体系的依托,类似于马奇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本质上就是个永备工事。以古代的攻坚能力来说,长城的城墙普遍七八米的高度,放在古代也足够让游牧民族头疼的了。这个高度的墙,不管是扔石头砸塌了还是搭梯子翻上去,提前花几上几天时间准备准备器械都是少不了的,而能玩得转这个也得需要大几千人规模的部队。大几千人规模的部队对道路条件又有要求,能走的地方就那么多,在烧包的防守方也知道在那地方建个要塞,大几千人在要塞外面蹲上好几天,突袭就成了强攻,而这恰恰是草原民族不擅长的。而想要突袭,要么是大部队奔袭内应骗开城门搞定,要不然就是小规模部队压根不进城只是骚扰一下,前者难度太大,后者对整个王朝来说无关痛痒。所以长城在北方民族看来就是一个铁乌龟,小部队啃不动,大部队去啃就等着跟中原王朝援兵打一场会战吧。
不过跟所有和防线沾上边的防御工事一样,敌人杀到你跟前了除了一首凉凉也没有别的结果了,或者说你中原王朝但凡还有一点机动兵力,也会在长城以北迎战而不是冒着防线被打穿的风险死守那堵墙,毕竟南边就是农耕区,城破了人家直接一顿烧杀抢掠,留给中原王朝一地鸡毛,守住了也没好果子吃,农业荒废居民逃难这种事到头来还得自己受着。
所以说长城其实是中原王朝边境军事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第一道,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的思路便是把交战区设在长城以北的缓冲区或是直接跑到北方民族自己地盘上打,换个时髦些的说法就是“区域拒止\反介入”或者说“境外决战”。长城在这一战略下的使命就是强行把战线推到更北的地方,杜绝小股部队绕后偷家的可能,避免中原核心区遭受战火,不过这也是造成大家认为长城没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说白了长城是最后一个防线,就像足球运动里的小禁区和守门员一样,长城以北打输了相当于对方前锋冲进小禁区了,守门员还能拼一把;要是让北方民族平推到长城一线,那就相当于被裁判罚了好几个点球,基本要凉凉的节奏。
不过长城那雄伟城墙却有意无意的达成了另一个战略目的,便是执行了中原王朝针对北方的经济封锁。北方草原基本都是一些游牧民族,这些人虽然可以全民皆兵,战斗力爆表,但是生产力捉急,特别是因为没有耕地和定居点,想自己大批量制造武器基本就是天方夜谭,马匹牲畜再多又不能当刀使,你让大汗的兵在战场上骑着疯牛顶人么。而另一头的中原王朝也不傻,珠宝首饰丝绸壁画这些我随便卖你,可是刀枪剑戟斧钺勾叉这些兵器就得限制着卖了,个别时期连铁锅都控制。不过你以为只有官方能开设交易市场么,你把那群不要命的走私商放哪了,只要钱给够了,那群人才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想着法的给送货上门。长城七八米高的城墙能挡住小股部队侵扰,防范个走私商人自然也没问题,***可以控制几乎所有的大宗货物贸易,小规模偷运武器也完全无法满足北方民族的需求,从而拉开南北双方的装备水平,一边连刀剑都配不齐,另一边却能够得到全套武器盔甲,这仗怎么打。至于所游牧民族掌握了农耕区生产力是什么结果,想想控制着中国北方,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兵,和掌握了辽河平原把崇祯逼得在歪脖子树上吊死的后金-清***你就懂了。
总的来说,虽然长城建筑高度有限,实际战斗力有限,但确实防御北方民族侵袭的重要设施。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而言,有了长城,小部队打不进来,保证了农耕区的总体安定;切断南北的民间贸易,让国家更容易的对草原民族实行经济控制,削弱北方的战争潜力。武力解决北方边患总归是劳民伤财的无奈之举,舍得下血本并且有那个本钱组织远征的也就是汉朝一代,靠经济和政治两个手段控制北方民族才是中原王朝的最优选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边疆建筑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边疆建筑案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