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住宅建筑格局,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特点

gkctvgttk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住宅建筑格局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的几进院是什么格局?
  2. 古代农村住房格局,吃饭是在哪,厕所厨房又是在哪?
  3. 古代金銮殿的格局?
  4. 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格局?

古代的几进院是什么格局?

一进院就是只有一个大门的普通院落,进大门之后有一道影壁隔开门外与院内的视线,绕过影壁进入庭院正房坐北朝南,旁边两侧厢房、厨房、厕所等秩序井然。

五进院则是大型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一个大门加四个小门的复式四合院,进入大门后有五个封闭或独立的院落。

古代住宅建筑格局,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特点-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农村住房格局,吃饭是在哪,厕所厨房又是在哪?

古代农村一般很穷(也不能说很穷因为生产力不发达的),所以一般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厨房,大厅,卧室,之类的。一般就是厕所是另外的房,在一间厨房做饭和吃饭,在有一间睡房就很好了。然后杂物房或者草棚(放农具用)。。。

古代金銮殿的格局?

坐北朝南。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

古代金銮殿又称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外廷三大殿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

古代住宅建筑格局,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特点-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基、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金銮殿是太和殿的俗称,属于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它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是明代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

金銮殿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顺治帝二年(1645年)始改称为今名的"太和殿"。

古代住宅建筑格局,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特点-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清时期皇帝登基、举行盛大典礼、祭祀的地方。是世上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一条正脊外,两层重檐各有四条垂脊。正脊和垂脊不仅使用黄彩琉璃瓦制作的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垂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八条垂脊共饰有八十八个仙人。

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格局?

所谓“内”,指的是中央***及中央集权,“外”则是地方***或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割据分裂的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代的结果。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把权力再次下移,唐后期又从治世转入乱世,部分藩镇拥兵自立,形成割据,其他藩镇的分权则可上比汉末的州牧。唐朝灭亡后,全面分裂的局面再度出现,从唐中期到宋朝重新统一,混乱形势贯穿了两个世纪。

宋朝统治者意识到轻重相维的局面固然不错,却是不牢靠的,要想防止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走内重外轻的道路,这就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于是,宋朝不但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而且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个人手中,以中央官员分掌地方大权,实际上再无真正的地方分权可言。

自宋朝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基本不再出现因地方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但内重外轻之弊历久而愈显,宋以后王朝的覆亡多由外力造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住宅建筑格局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古代 格局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