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特点

gkctvgttk 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919年什么办香山慈幼院?
  2. 北平香山慈幼院创办人?

1919年什么办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自幼受母亲吴氏“恤贫拯荒,育婴施医”义举的影响,很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1917年京畿一带水灾时,大批失去父母和家园的孤苦儿童被孤零零地抛弃在世上,极大地震撼了熊希龄的心灵,这或许是熊希龄致力于慈幼事业的最初动因。为了救济京畿一带受灾的儿童,1917年11月熊希龄在北京设立慈幼局,聘请英敛之(中国现代报刊出版家)担任局长,负责主持收养灾童的各项日常工作。慈幼局原拟设立5个月,可第二年水灾过后,仍有200多名儿童无人认领,熊希龄决定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慈幼机构来教育这些儿童。

  

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特点-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19年2月17日,北京香山慈幼院建院工程开工,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成立。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作为专为收养孤贫儿童而设立的慈善教育机构,熊希龄为它确定了明确的办学宗旨:“教养孤贫失学之男女儿童,使有适当之智能、道德,俾可谋生于社会。”为实现这一宗旨,香山慈幼院推行“三合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一)的教育体制。

北平香山慈幼院创办人?

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当时主持赈灾的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建立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容受灾收容来的无人认领的孩子

1920年,曾任北洋***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一开办就接收了150名灾区难童,在最优美的校区成立了“蒙养部”收育年满4岁、不足6岁的儿童,到1923年正式改成“蒙养园”又称“第一幼稚园”。

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特点-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抗战期间曾在南京广西等地设立分院。1938年2月,北平香山慈幼院前往桂林,成立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 开办师范班,1944年桂林沦陷前迁重庆。该院在桂林期间,共招生6个 班,结业3个班。

中国***于1928年在该机构设立地下组织,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总院迁至北京西安门大街26号。

创办人熊希龄

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特点-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当时主持赈灾的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建立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容受灾收容来的无人认领的孩子。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熊希龄曾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担任香山慈幼院评议会的评议员,研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

1932年,熊希龄将家产共计大洋27.5万余元、白银6.2万两捐给了慈幼院[1][2]。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

它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又设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先进的方式进行。从慈幼院创立到1966年被接管,香山慈幼院共把6000多名孤贫儿童培养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长级人物

王子纲(在校名杨炳玉),建国后曾任邮电部部长。赵志刚(在校名赵连)是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3]北京香山慈幼院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以及下属工厂,此外,香山慈幼院还设有大学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大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山慈幼院建筑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香山 北京 熊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