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质建筑着火,古代木建筑怎么防火

gkctvgttk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木质建筑着火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木质建筑着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邻居起火的故事?
  2. 为什么古代不能说着火了?
  3. 古代长安城失火是在什么地方?
  4. 古时北京故宫皇宫内院戒备森严,难道故宫也会起火?现在故宫是怎么防火的?

古代邻居起火的故事?

古代的邻居起火的故事有很多,以下为其中一则: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叫赵盾的人,他看见邻居家着火了,危急之中,他没有先去救自己房子,而是急忙跑去救邻居。当他正在救人的时候,自己的房子也烧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危急时刻,我们应该先关心他人的安全,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这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什么古代不能说着火了?

古代当时建筑都是木制结构,惧怕着火的,所以对火字都非常忌讳,同时救火都是用水的,所以就叫走水。

古代木质建筑着火,古代木建筑怎么防火-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故宫的的时候,免不了的就会注意到四处摆放的大水缸。

许多人以为那些大水缸全是铜做的,其实还有许多是铁做的。这些水缸最初的意图就是用来防火的,因为故宫建筑全是木结构,容易着火。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据说,这些大缸还有一个俗称叫“门海”,取门前之大海的意思,祈望门前的“大海”以水克火,宫里不再发生火灾。

古代长安城失火是在什么地方

地点是:在城内工商业区集中的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说明了:长安城内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式各样的商品汇聚其中。从大火烧毁4000多家商铺中,可以反映出其商业的发达程度,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长安城内商业于过于密集,存在着消防的隐患,很容易产生火灾。

古代木质建筑着火,古代木建筑怎么防火-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北京故宫皇宫内院戒备森严,难道故宫也会起火?现在故宫是怎么防火的?

 许多去过北京故宫的同志都知道,故宫里的一些大殿前、庭院中都摆放着一个个大金属缸。这些大缸腹宽口收、容量极大,而且装饰精美,两耳处还加挂着兽面铜环。那么,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这是当时故宫里的一种防火设施。很早以前,人们就想出了在门前放置大缸以及时救火的办法,只要时常将水注满,发生火情时就可以随时就近取水灭火。那时,人们称大缸为“门海”。从字面上不难理解。“门海”即是门前之大海。他们认为,门前有了大海就不会再发生火灾了,因此,大缸又被称做“吉祥缸”、“太平缸”。

明清***为建造这些大缸耗费了相当大的物力、财力。拿鎏金铜缸来讲,整个工艺非常复杂,其方法是首先在金属器物表面涂上金和水银的合金,然后进行烘烤,使水银蒸发,将黄金滞留下来,目前故宫中尚存18口鎏金铜缸,虽说已经遭到了部分的破坏,但个个仍然金光灿烂,光彩夺目,华美无比。至于鎏金铜缸的造价乾隆年间《奏销档》曾有过记载。口径1.66米的鎏金铜缸约重1696公斤,仅铜缸制造约合白银500多两,再加上铜缸上的100两黄金,共计需铸造费至少白银1500两。

古代木质建筑着火,古代木建筑怎么防火-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永乐十九年建成以来,前前后后不到600年的时间,故宫发生的火情近百次。尤其是在嘉靖、万历年间,平均每隔3年便会有一场大火。

发生火灾第一桶水能解燃眉之急,因此为了及时扑火,殿外的水缸也就必不可少。而类似太和殿前的水缸,在故宫共有308口,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时因为科技有限,救火主要靠人力。到了清中晚期就出现“木水龙”之类的液压消防设备。可由于压强有限,这类消防设备即便比人泼水可达距离远些,但还是很有限,因此每每出现火情,都会对故宫造成不小的损失。

建国后,为了更好的保护故宫,在周恩来总理批示下,北京市公安局建立了故宫特勤消防中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木质建筑着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木质建筑着火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故宫 着火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