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有避雷针吗?
1、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是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整出来的,但是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避雷装置。有本书叫《荆州记》,作者是南朝人盛弘之,他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
2、中国早有类似避雷针的装置 唐代《炙毂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3、”这说明我国的避雷针已经同现代的避雷针原理相同.从时间上看,1688年马卡连来中国游历,本身已比富兰克林的实验早了64年,由此可见,避雷针的出现最早应在中国.如果以避雷装置出现的时间而论,中国在南北朝就已经有了。
4、铁杆又使金葫芦和大地相通;因而所谓的“镇龙”,实际就是“避雷”。萧询所见到的就是为“广寒殿”免遭雷击而建造的“镇龙铁杆”,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针”。其建造时间要比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早数百年。
5、但头盔上部圆滑,下部中空,没有一个握持之处,很不方便。但有了这根“避雷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以以之作为手柄,很轻松地就能握持在手中。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头盔上的“避雷针”用处还是很大的。
6、不过现在已经不叫避雷针了,叫防雷针或接闪杆,虽然名字有所变化,但作用和原理是相同的,多用于保护建筑物、树木、高塔、电线杆等设施。
古代避雷针是什么样的?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高大殿宇的建筑群中,常有所谓的“雷公柱”之类的设置,而这些设置通常是***用一些容易导电的材料直达地下,这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避雷针”。
避雷针的形状为针形,尖端更容易接闪电,所以避雷针是针尖状的。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接闪杆,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
萧询所见到的就是为“广寒殿”免遭雷击而建造的“镇龙铁杆”,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针”。其建造时间要比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早数百年。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种初级简陋版避雷针: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有人就建议,把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顶子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古代避雷装置叫“雷公柱”,雷公柱是古代建筑用来避雷的一种设施,所用的木材大体有:楠木、格木、松、柏等,这些木材都有较好的导电性。
大楼顶上的针叫什么?这根针的作用是什么?
大楼高处或者一些比较高的建筑物上都会有一根针,这就是避雷针,为了防止雷雨天的闪电,击中高楼等一些建筑物,所***取的保护措施。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接闪杆,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在被保护物顶端安装一根接闪器,用符合规格导线与埋在地下的泄流地网连接起来。
现代的高层建筑顶端都有避雷针,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设计的。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接闪杆,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避雷针由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 3部分组成。
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
故宫里的避雷针是怎样避雷的
1、故宫避雷装置 古代避雷装置叫“雷公柱”,雷公柱是古代建筑用来避雷的一种设施,所用的木材大体有:楠木、格木、松、柏等,这些木材都有较好的导电性。
2、避雷针通过吸引闪电,将其控制到接地体上,从而防止雷击。
3、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
中国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
1、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山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2、有人说,这是木塔,不导电,塔身不导电,地面又干燥,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性能。而另一些人却说,雷电袭来,电压极高,高达几百万伏,电流又特别大,木结构的塔也会成为导体,怎么说能避雷呢?这也是不清楚的事。
3、自然消雷 所谓自然消雷是指地表的感应电荷在雷云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尖凸物如树木、山峰、岩石建筑物等产生电晕电流,将雷云所带的部分电荷以缓和方式释放,从而降低该区域内发生雷击的概率。
4、“中国屋脊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不过,当时人不太懂避雷针的原理,所以清代依然有雷击引发火灾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