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没有护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没有护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阳台栏杆叫什么?
栏杆,我国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周代礼器座上就有类似栏杆的构件。汉代以卧棂式栏杆为最多。六朝盛行钩片勾阑。元明清的木栏杆比较纤细
古代栏杆上的小灯是啥?
古代栏杆上的小灯是栏杆灯,又称石栏灯、柱头灯,是套在石栏柱头上的一种宫灯。
过年时乾清宫至乾清门台基之上、甬道两侧共一百九十四栏望柱须全部安套栏杆灯,每柱一盏。上灯、收灯时间固定,并由专人管理。
一张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乾清宫的老照片记录了栏杆灯的形貌:由圆套和灯身两部分组成,圆套部分应为布料织物制成,灯身似为六角形,上有荷叶式遮火。
此外,栏杆灯也为清宫礼仪用灯,除年节之外,也可用于大婚等典礼场合。
古时井口石栏称什么?
从考古分析,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段注为“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
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释例》详释“韩”曰:“以木为框,周匝于井,防人之陷也。其用与垣同,其质则木而非土。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从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短脚木床形制来看,床四周竖有木板,和井栏一样都起到保护作用。“韩”字后来***借为他义,但井栏却由此而直接用“床”来称呼。“床”,本义为供人坐或卧之器具。《说文》释为“安身之坐者”,《释名疏证补》卷六云:“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可见“床”像一个容器,和今天所说供睡眠之用的床相差不大。
刻石1993年在冀州刘家埝村平整土地时,推土机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方形石块,仔细查看石块一侧有模糊的字迹,感觉不同寻常。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文物部门,文物部门的蔡双悦同志询问刻石上的文字,普通村民不能辨识,只是隐约认出铭文最后一行有“唐***.......”字样。双悦闻听是唐代遗存,立即叮嘱村民不要乱动,他自己马上过去。随后双悦同志组织人员把刻石运到当时新建的竹林寺内妥善保存,并对铭文进行拓片仔细研究。后该刻石被鉴定为***文物,现在冀州博物馆内供游客参观。
刻石建造年代为唐***九年十一月八日,青石质料,外方内圆,作井口用。唐代少有刻版书籍,此《石栏义井颂》,楷行兼有,颇具书法神韵,可以窥探唐代民间使用文字对汉字演化的影响,极具文化研究价值。
铭文内容丰富,四言诗受《诗经》影响颇深,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画卷,对研究中国诗歌演变,唐人的社会生活环境非常有帮助。
义井坐落冀州北门外的城郊,漳河故道之畔。此处地处交通要道,人员往来密集。但这里水网密布,常有水患,村落建在高处,当地人取水却甚为不便,且水质也不能保证。乐善好施的人振臂一呼,众乡邻纷纷解囊,捐资凿井。义井水质优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也给路过的人带来了方便。
通过铭文可知:义井主人范八郎,客籍人,其家由范邑迁至冀州,有任冀州刺史者居于信都;刻石施主中,有当地居民,还有两位武官:陪戎副尉苏承光、陪戎校尉章仇善征,并有现在这一带不存在的姓,如德、仵、萨待、章仇等,说明当时这一带人员流动性很大。城郊凿出这眼水质优良的义井,除供当地居民饮用外,还供应过路人员的人喝马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没有护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没有护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