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重要装饰构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重要装饰构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建筑构件分类?
古建筑构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柱、梁、砖、瓦、雕刻和彩画等。
古代建筑构件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功能和用途而定。
柱和梁是构建整个建筑物的主要部件,承担着承重的作用,砖和瓦则是建筑的主要材料,用于建筑结构和屋面。
古建筑中的雕刻和彩画则是用于修饰建筑物的外观,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几类构件外,古代建筑还有许多其他的构件,如榫头、飞檐、脊兽等。
这些构件虽然没有柱、梁等主要构件那么重要,但同样是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为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一、柱。柱指的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一般分为直柱、棱柱,截面多为圆形。它们是一间房屋中最坚实的几个成员,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通称为屋内柱,转角处则称角柱等。柱并不是完全直立,一般是向中心稍微倾斜,所以叫侧脚。
二、额枋。额枋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在有些民间称呼中又叫作挑。
三、梁。一屋之中,必有承受屋顶重量的水平构件,此即梁的功能,梁一般分作几道,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四、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这都是些用在各架梁之间的构件。早期建筑中,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蜀柱、叉手安于平梁之上。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柱下各用角背,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所立的柱子称为雷公柱。
五、替木。主要用于唐代,后逐渐废弃,指的是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的一种部件,其作用是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使跨距缩短。
六、椽和襻间。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它的长度计算方法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加上山面挑出的长度。如在房角处,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七、阳马,或称角梁。一般用于庑殿屋顶、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椽正侧两面交点上。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
八、椽。又叫飞子。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中式屋檐组成部件名称?
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屋檐是最不可缺少的,屋檐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美观。有些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中,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而在中国传统的屋顶中,又分为庑(wu)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勾连搭等等,其中属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级别最高。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庑脊殿”。庑殿顶有划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屋顶之下的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如故宫中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是单檐庑殿顶。
在东南沿海地带,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则会参照庑殿顶的流线型,以此来减小阻力抵抗强风,而且有利于屋顶的雨水顺势流下,所以称之为“落舍”。
庑殿顶
▼歇山顶
歇山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
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清朝又改称为九脊顶。歇山顶也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例如天安门和故宫的太和门等都称之为重檐歇山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重要装饰构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重要装饰构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