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石雕工艺,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特点

gkctvgttk 1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石雕工艺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大石雕咋运输的?
  2. 古代门槛两边的石雕叫什么?
  3. 中国古代有没有人骑麒麟的石雕?

古代大石雕咋运输的?

古代大石雕的运输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人们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一些基本的机械原理来完成。以下是一些古代常用的运输大石雕的方法:

1. **滚木法**:在石头放置圆木,通过人力或动物拉动,使石雕在圆木上滚动前进,以减少摩擦力。

古代建筑石雕工艺,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特点-第1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雪橇和滑道**:在雪地或特别制作的滑道上拖动石雕,利用较低的摩擦系数来减少拖动时的阻力。

3. **水路运输**:在河流或运河上,使用木筏或特别设计的船只来运输石雕,水的浮力可以大大减轻搬运的负担。

4. **坡道**:建造斜坡或坡道,利用杠杆原理和人力或动物的力量将石雕推拉至高处。

古代建筑石雕工艺,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特点-第2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绞盘和滑轮系统**:使用绞盘和滑轮系统来提升或拖动石雕,这是一种基本的机械方法,可以减少所需的人力。

6. **土堆法**:在石雕前堆土,然后逐渐移除土堆,使石雕逐渐向前滑动。

7. **人力和动物力**:大量的人力和动物力是古代运输大石雕不可或缺的,他们负责拖拉、推动或抬举石雕。

古代建筑石雕工艺,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特点-第3张图片-建筑时空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8. **临时轨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建造临时的木制轨道来运输石雕,类似于现代铁路的早期形式

9. **润滑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润滑剂(如油脂或沙子)来减少摩擦。

古代门槛两边的石雕叫什么

抱鼓石。

也叫门枕石。抱鼓石是汉族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古代大门左右两边的石礅叫门当。

古时候,有些底子的人家大门两边都要放两个有造型的石墩做为门当,而在门头均匀制作二个或四个凸起的雕刻图案,这叫户对。越是大富大贵人户,门当和户对制作越是考究上档次。这也就是古时人家婚配讲究的那个门当户对的原因吧。

抱鼓石。也叫门枕石。抱鼓石是汉族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中国古代有没有人骑麒麟的石雕?

有。

观音菩萨有麒麟送子的法相。

文殊菩萨也有骑麒麟的法相。在山西省清徐县的千佛洞就有。

山西省清徐县的千佛洞:

都沟石窟(又名千佛洞),在县城西7公里处的都沟村北山上,与岩香寺(今废)浑然一体。该石窟开凿于唐末会昌年间(841——846)。1986年,山西省人民***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石窟开凿在山腰上半部,现共存五窟。一号、二号窟坐北朝南,其它三窟为坐东朝西一字排开。一号窟存摩崖石刻力士坐像两尊(坯模未成),雕凿之迹清晰可辨。二号窟谓之千佛洞,在一号窟东侧5米处,窟门为长方形,高1.5米,宽1米,外崖由四根抹凌石柱顶立以防坍塌。窟内面阔7米,进深3.6米,高4米,呈马蹄形。窟内正中存摩崖石刻造像一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2米有余。释迦为螺旋髻发,圆脸,身披袈裟,袒胸宽衣,形态自若肃穆,金光灿灿。两侧各有侍佛一尊(右侍佛早废),左有手持宝剑、身骑麒麟的文殊菩萨,右为身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他们神态飘然,栩栩如生。体态窈窕、衣纹飘逸的侍女像各立两旁。造像高1.5米,组成9尊一铺的“华严三圣”格局,显然是佛教华严宗的道场。窟壁四周布满小佛龛1200余尊,均以莲花缠枝相连,至今色彩绚丽,金碧辉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石雕工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石雕 麒麟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