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被毁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被毁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古建筑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峰,为什么没有往前发展?
- 为什么古时候有的建筑物经历几百上千年都还好,还现代建的却不行?
-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那样留下巨型的石质建筑?
古建筑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古建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的扩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修路或者是规划的需要,被拆除了,特别可惜,特别是北京的城墙和古建筑拆除得最多,值得后人反思。
还有一部分是年久失修毁坏了,或者是作为封建残余被拆除了。当然了主要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得不拆除。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峰,为什么没有往前发展?
因为古建筑发展到明清已经十分成熟了,材料和施工工艺都比从前有了更多进步,这个进步是必然的。
中国古建的衰落,与封建社会的结束没有关系,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古建在材料技法上缺乏创新。首先你不能把“中国古建”理解为“古代”建筑,所谓古建,实际上是中式建筑,是中国文化土壤中诞生的建筑工艺,中式建筑***用的多是天然木材,和家具一样不用钉子,而是用斗拱交错搭接,这样的建筑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且防火性能极差。西方建筑从希腊式、罗马式到哥特式,从巴洛克建筑到纽约帝国大厦,再到芝加哥摩天大楼,形成了欧洲建筑文化的发展轨迹。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入侵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建筑文化,由于西方建筑造价低廉,安全性好,所以在和中国古代建筑竞争的时候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结果。中式建筑在明清之后没有大的发展,建材没有创新,技法也是一成不变;而西方建筑则在材料上不断改进,从水泥到钢筋混凝土,从钢结构到玻璃幕,日新月异,技法上从现浇到预制,甚至今天出现了集成,显得生机勃勃。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后,中式建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说明清建筑是最后的高峰期。
为什么古时候有的建筑物经历几百上千年都还好,还现代建的却不行?
古代的建筑,尤其是宫廷和官邸有的都是最好的材料精心的建造,就是所说的工匠精神。现在的建筑为了节省资金而偷工减料,甚至都没良心了,更别说工匠精神了。简单来说和古代建筑相比就是***工程
古代建筑经过经验研究加工等一切来造成,讲究的是质量。还有一点就是做这些工程的人,受那些官府之人或者制造者的威胁做不好有个人自身生命安全。他们自然做的小心翼翼,再者就是古代那些谋生手段多样化,想挣钱必须思考赚钱门路。现在社会人把金钱看的太重,有些工程就是花瓶工程,中看不中用。现在社会吃饭家伙多,很多古代研究总结出来的都没人学,学习新科技。然而这新科技比不过历史的经验。例如山西的悬空寺现在能制造吗。真的有困难
谢邀。其实古代建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结实,,古代建筑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用材简单并且建造速度快。同时因为大量使用木材,因时间久远、加之自然的破坏、战乱的影响,往往大量的古建筑无法保存下来。
而当代能保留下来的建筑往往都是各个朝代精品中的精品,比如2000多年前的秦长城至今经风傲雪。而这些精品之所以能经历成百上千年风雨屹立不倒,确有它的独到之处,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1.生产管理制度明确。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考工记》记载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的规范要求,叫“程式”,用于指导匠人实际操作。还有专门的部门和官员来管理,如果执行的不好,是会打板子的。
2.古代的手工技术登峰造极,这话在建筑学中同样适用。北宋,编订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文件集《筑城法式》,收集了当时关于城池建筑、堤坝、水闸等的技术、工具、材料和工时等方面的规定。南宋时建筑工程“程式”更不得了,出现了著名的《[_a***_]法式》和《木经》。
3.古代匠户制度的实行。匠户最初从元朝开始,明代时在手工业部门实行的是"匠户制",工匠的全家老幼都要参加生产,而且世代相继,地位低微,收入比较低。
而且,父母是匠户,子女也必须是,永生永世无法改变。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成为技艺精湛的匠户,才能获得相对的优待条件。
而且一手好的技术,能成为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改朝换代之时,他们总是被优待的。
4.严厉的工程查验准则,不敢偷工减料。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榜首,实名制。如今的建筑,工程监管合格了,签完字以后就算是交工了。但在古代,这可是终生负责啊。万一在某时,你修的屋子坏了,拖出去砍了,没有丝毫幸存的可能。一砖一瓦上都留有建造者的姓名,除了问你,直接找到你。太绝了
明人祝允明的《野记》记述了一则轶事:〝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翻译过来,就是一段有些恐怖的故事:明初修建南京城,为了使城墙更加坚固,用石灰、桐油、糯米汁制成的夹浆来浇灌墙体,朱元璋还时常亲自到工场监工。城墙是分段包干的,老朱随便走到一处,叫人砸开夹浆检查,如果发现〝稍杂泥壤〞,立即就将这一段工程的监工、包工头、工匠通通捆起来,塞进墙垣的空隙处死。官吏与工匠不敢造次,将南京城修得固若金汤。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那样留下巨型的石质建筑?
喊长城的,都不懂人家问的什么。切切实实,古文明里几乎只有中国特别不喜欢用石头建宫殿房屋,埃及罗马雅典玛雅吴哥窟。长城是边疆防御,不住人。
这跟学会用砖有直接关系,掌握了砖,谁都不会再用石头。中国人在烧制上有天赋,比其他早掌握砖。但是,中国掌握砖前用土木,其他掌握砖了依旧醉心石头,这还是有原因的。
1.古文明里,黄河流域几乎是冬天最冷的,夏天最凉快的,石头容易透风(人类初级阶段),不适合中国。其他地方几乎都是热得要命,石头夏天凉快,首选。
2.黄河流域***石不方便。
3.黄河流域水灾频繁,但盘庚才把都城稳定住。这种情形下,速成的土木结构更受欢迎。
4.社会结构秩序。其他文明,全都是王权/神权十分强大的,很好调动所有人,一起干一件事。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非常早就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很松散,王权/神权对普通人的控制远没有其他文明强大。中国古代的宗教情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能说孔子信什么教吗?在古代中国,调动大批人搞工程是很难的,也没有好下场,秦始皇/杨广。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文化传统,中国人从皇帝到贫民都喜欢住在木结构的房子里面。无论是皇宫还是茅草屋,都有大量的木结构,这些房屋的***光与通风大多良好。而西方人也只有贵族才会住在石质的城堡中,普通平民也是粗糙的木屋,或者泥胚的房屋中。 第二个方面,国外的大型石质建筑往往是给神明建造的,埃及法老也是政教合一的存在,或者是公共建筑如罗马斗兽场,这就使得建造周期可以达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梵蒂冈的圣保罗大教堂就历经300年才建成。而我们的建筑大多是给人建造的,只有木结构或者砖木混合结构,才可以在几十年甚至几年内完成一个如紫禁城这样规模的建筑群。没有一个皇帝有耐心去造一个100年以后才会完工的宫殿吧。但是话说回来,我们并非没有大型的石质作品,如九十年才建成的乐山大佛。如断断续续建造几百年的云门石窟。还有众多的石质桥梁,石塔,雕塑等。其实对比西方人对石材的热爱,我们的祖先更偏向于砖,很早就有秦砖汉瓦的说法,砖的好处在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也可以就地取材。长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都是砖土结构的代表作。
那要感谢我们祖先节俭,将人类早期宝贵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用于开荒和治理河流,到了青铜时代爆出一个统治黄河淮河长江三个流域的大文明。
像埃及人巴比伦那样穷奢极侈的耗尽国力建造毫无用处的建筑,中华文明也就剩下石头建筑了。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到手痒,所以摸鱼答一发。我比较欣赏有位答友的问答方式,那就是先问是不是,再回答。中国真没有巨型石质建筑?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不过有朋友拿长城当例子,就有点打马虎眼了。废话不多说,上文:
1、神木石峁:1***6年就被发现的石峁遗址,经过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了石峁城址,这是一处宏大的石砌城址。 考古勘探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石峁遗址 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调查发现,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成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个。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城墙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高出地面,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2、石棚文化:石棚山石棚位于盖州市二台乡石棚村南台地石棚山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棚。石棚山东南距许家屯5公里,东北距九寨2.5公里,因此又称“许家屯石棚”或“九寨石棚”。清代曾借助石棚山石棚建成庙宇,1966年庙宇被拆除,故又称“古云寺”。石棚建在土山上,宏伟雄壮,坐北向南,曾以石棚古迹之名列入熊岳八景。 石棚山石棚平面呈长方形,用3块花岗岩大石板支靠为壁,顶部覆盖大石板。棚盖倚石撑起,棚檐四展,如凌空翱飞,极为壮观。石棚的覆顶石盖南北长8.6米,东西宽5.7米,厚0.45到0.55米,探出东西壁后,形成较大棚厦,壁石之间套合整齐,高2.9米,有仰角。东壁为一块上窄下宽的石板,高2.23米,上宽2.45米,下宽2.8米;上厚0.15米,下厚0.23米,上部内倾5度。西壁形状与东壁相同,高2.55米,上宽2.45米,下宽2.8米;上厚0.15米,下厚0.24米,内倾4到5度。北壁紧靠东西壁北端,上窄下宽,上宽2.3米,下宽2.8米;高2.45米,上厚0.18米,下厚0.28米。两边伸出东西二壁之外,东出1.3米,西出1.4米,向内倾斜4度。底石平铺于三立壁之内,长2.7米,宽1.9米,厚0.25米,高出现地面0.12米。 各石板内外壁面、侧面和抹角处均经过加工,打磨光整。石棚山石棚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石棚,总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堪称世界之最。石棚内壁和顶部皆绘有彩画,虽历时久远,仍依稀可见。
3、龙游石窟: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5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两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4、山东武梁祠
东汉晚期武氏家庭的祠堂和墓地设施。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通,祠堂石构件四组四十余块。 石阙和石狮系墓地神道设施。双阙对称,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通体刻画像及花纹边饰。西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147)题铭余字,记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石狮一对,巨口瞠目,昂道回顾,足下有条石基座,相向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 45米。
5,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6、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摩岩造像达五万多尊。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大足石刻在重大足县,距重庆市中心130公里。全县有石刻40余处。以宝顶山、北山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是唐宋时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
注意,这是大足石窟有名的“圆觉洞”,里面的佛像,建筑构件都是用石头雕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被毁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被毁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