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建筑内部壁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建筑内部壁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建筑文化中,庙中精美的壁画怎么揭取?怎样修缮?
古代建筑文化中,庙中的精美壁画严禁人为损坏揭取,挪移其它地方,丧失其本来文化氛围。至于修复步骤过程,要根椐具体情况讨论研究实验验证再来决定。如有些庙主体结构问题严重,柱,梁损坏严重,当然要更换柱梁。庙顶损坏漏雨或不通风,当然要止漏通风同步进行。庙外的树木围挡缺失,也要及时补充。至于专业壁画修复这方面,还是请其它专业人才回答。
古建筑知识科普:古墓壁画怎么揭走
壁画,是古建筑和墙壁上的彩画,在墙壁上作画始自商代,敦煌莫高窟中的南北朝壁画,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壁画之一,古墓和古建筑同理,基本一样。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壁画这东西是可以挪动的。也就是说,从这面墙挪动到下一面墙,这就涉及到揭取壁画的技巧。
1、先要决定壁画割取的方案,到底是整块切割还是分块切割;
2、进行壁画保护,清除掉上面的杂土和灰尘,有大面积空洞的地方要补起来,有裂纹的地方要弥补好;
3、绘图,临摹好整幅壁画,防止修复过程中对不上号,还要对壁画进行编号,逐一登记;
4、壁画前面做托板,将壁画用锯子切割下来,上背板保护,防止散塌;
5、在外层制作更厚的保护木框,中间填入棉花、泡沫、海绵等填充起来,一块一块的小心运走,这就是壁画揭取的全过程。
敦煌壁画上端庄的菩萨,为何衣着如此“前卫”?
敦煌壁画人物像衣着前卫,反应了***的气象。
经济发达,统治者有气度和文化自信。
唐朝中西交流频繁的情况下产生的,唐朝女性的服装在这个时期与别的时期大不相同,展现出了异样的风***。
这些改变里有着取悦男子的成分,但这其中也包含着女子大胆开放的想法和对美的执着。
女性男装、打马球蔚然成风,男女之间的等级差异仿佛不再那么难以跨越。
人们在前代襦裙上加了半臂和披帛,更流行的是齐胸襦裙,因为它使人显得飘逸。
不仅敦煌壁画,唐代出土的仕女俑以及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都很好的表现了女子喜好齐胸襦裙这一时代特征。
唐朝经济发展的繁荣,吸引外来人士的动力,经济、文化、服饰交流频繁。
艺术是时代审美风潮的反映。唐代文化自信,本来就风气开放,唐代时的敦煌佛像彩塑,无不体现出唐代以崇尚丰腴为美的审美思想特点,尤其是一些协侍菩萨,婀娜的身姿、微凸的小腹、圆润的胸膛,让人感受到一派“胸前如雪脸如花,盛唐菩萨赛娇娃”的动人风情。
敦煌菩萨其实是菩萨像的一个演变,里面的菩萨都很多种。菩萨的画像和塑像是由一个由男性变为女性的过程。这个衍变过程经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个阶段。这一衍变过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最早知道菩萨是在《西游记》当中的观音菩萨,头戴白纱,一身洁白长服,端庄,淡雅朴素,不惹尘俗,原以为菩萨都是如此,我想这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惯性想法,但在敦煌壁画中衣着少、***多、服饰中甚至有当下流行元素的菩萨不在少数。紧身短袖、露脐裙、薄若蝉翼的纱衣如此前卫的衣服为何会出现在千百年前?
这其实是人们对传统认识偏差的问题,人们对古代服饰的认识多停留在明清两代,如《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衣服就是以明朝的衣着为基础,而明朝的衣服大多仿制唐宋,那么《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衣着又为什么和唐朝的区别这么大呢?
中国是一个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承的文化多种多样,不全是保守的,如唐朝这样***的时代,唐代社会开放自由,经济发达,贵族穿着讲究,壁画中层层叠叠、薄若蝉翼的纱衣,正是当时高超纺织技艺的反映,且敦煌地处中原与西域的交汇带,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较小,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女性也更加开放自由。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重要节点。在印度,菩萨是不着上衣的,用璎珞和飘带进行装饰。“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人们觉得***上衣不好,便用很宽的飘带和僧祇支遮蔽身体,所以敦煌莫高窟的菩萨衣着会让人觉得“前卫”“潮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建筑内部壁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内部壁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